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失业的概念,早在1986年劳动用人制度改革时,就已经以“待业”的雏形出现,直到1994、1995年才明确提出。但当时失业的概念中并没有包括农村失业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失业只存在于城镇。直近近一、二年,由于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继续增长,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城市再就业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低素质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农村的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劲”,因此,需要我们在理论上重新重视这一社会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隐性失业的成因1995年国际劳M组织和中国劳动部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各类企业的综合隐性失业率为18.8%。而这一数据仅为我国各权威部门对城市就业中隐性失业率估算的中间值或平均值(国家计委和体改委提出为25%,国家研究机关提出为20—25%,统计局提出为20%,劳动部提出为10—12%)。另据有关研究人员测算,当前我国城乡就业人口中隐性失业率高达25%,其中农村约有14亿人,城市有3000多万人。造成如此庞大的隐性失业队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1.传统体制下的就业机制传统体制下就业机制下形成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刘淑芬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失业也是难以避免的。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曾试图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就业问题,其结果造成大量的隐性失业。当...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失业问题的产生原因,并以广东省电白县为例分析了激进化市民失业问题。本文研究认为,解决和避免激进化市民大量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激进化市民的素质、审慎城镇规划及完善征地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的隐性失业问题给中国经济面带来了诸多考验:农民收入下降导致内需启动困难,"三农问题"加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受阻.在短期内我国低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很难重新繁荣,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来解决农民工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红 《农业经济》2000,(5):30-3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8.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总人口增长了一倍多,1981年,官方公布数字是9.9亿人,现已过11.13亿.人口如此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未及时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失误.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出了大量劳动力,现在,城乡5.5亿劳动力的现实己不容变更,在现有人口和劳动力中农村约占70%,因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是一个十分令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需要更高的关注,而在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更加充分的就业,就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更是发展农村地区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着的隐性失业问题,没有得到关注。近年来,农村隐性失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城乡收取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因此本文对农村隐性失业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乡镇工业蓬勃兴起,使一大批隐蔽于农业内部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显性非农化转移,其转移速度以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农村为最快。1980~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由67.2%下降至30.3%,其绝对数则减少了114.5万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1993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流动范围、外出打工的滞留时间及外出打工人员的区域间流向等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 根据调查,调查范围内外出打工人数为3603人,占被调查的总人口6.03%;1993年全乡村总人口数为85166万人,若以此比例进行简单外推,则1993年全国农村估计有5139.66万人外出打工。即大约每8.6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迈等人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区流动为主的阶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爱文则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问题显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阶段;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平稳的阶段。这些划分,基本刻画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隐性失业     
《农村工作通讯》2008,(11):60-60
国际劳动组织将失业定为: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隐性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具体讲,隐性失业就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现象。这意味着,在存在隐性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仅量上不合比例,而且在质上也不相适应,只有形式的结合而实质上没有有效地结合。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劳动需求量必然减少,失业问题就必然会产生。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公众瞩目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失业产生的原因、类型、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看待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一定成就,推动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产生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杜鹰本文依托对四川、安徽两省的实地调查和抽样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及其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使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本课题组1995年对四川、安徽两省的实...  相似文献   

19.
一、对集体资产进行认真、细致地清理登记,并请有关部门或专业人员做好价值评估,以便及时入账。对需要保留使用的,应保留使用,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签订好管护责任书。对无需保留使用的,可以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等方式进行公开处理,不留尾巴。二、针对某些单位或个人长期占用集体资金,应及时查实并向村民公布,使人人心中有数,最后组织强有力的追收小组进行追收。对当事人已经死亡又无合法继承人的,以及单位已经不存在等原因而确实无法收回的资金,应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予以核销,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备案。三、落实固定资…  相似文献   

20.
就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众多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的研究,都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农民太多,使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相对于农业的产出,农业劳动力是低效率的。要扭转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张的态势,就要努力调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偏差,推动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转移,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制定什么原则,做出什么努力,怎样达到这个目标,这构成了本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