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组织间关系形成的内在动因:基于帕累托改进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间关系的形成不仅为成员企业带来利润,更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视角看,组织间关系的形成是为了弥补当今不完全市场缺陷的制度性工具,其本质可以视为单个组织通过组织间关系的形成获得帕累托边界外推所产生的超额租金,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一般均衡和企业间交易的利益最大化。组织间关系的形成一方面通过实现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而推动帕累托边界的静态变化,以弥补当前市场中的各种市场失衡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同时,改变了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市场结构,实现帕累托边界动态外推的演化过程,由此解决市场失灵和市场结构不完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引入帕累托作为分析工具,构建一个组织间关系形成动因的解释框架,以期从本质上解决企业组织理论对组织间关系形成动因分析范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认为,界面规则是组织间关系的基础.本文讨论了界面规则的形成和演变的路径依赖特征,提出了一个分析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理论框架,并对构成界面规则的要素进行了论述.本文还讨论了组织间关系治理机制的特点,强调组织间协调和组织间关系治理的重要性要大于内部科层协调和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3.
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演进与内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间关系的界面规则是动态演进的,组织间学习是界面规则演进的背后机理。本文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动对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影响,指出组织间关系网络成员长期重复性的互动是界面规则形成的基础,并重点探讨了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的自组织演进过程,揭示出界面规则的演进是组织间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与组织间关系界面之间相互转换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并对界面规则演进的内在机理——双元模式和组织间学习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了在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通过数据资料分析提出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对生态帕累托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寻求能源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跨组织资源与企业合作:基于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本文针对企业资产专用性风险与垂直一体化分解之间的矛盾,提出应当用跨组织资源来探讨企业之间合作的本质。这种资源依赖于企业合作中的网络关系.并随着关系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基于跨组织资源,我们对企业合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跨组织资源化解了资产专用性风险与一体化分解之间的矛盾.并推动了企业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提出,跨组织资源是在特定的机制与环境中创造租金的,同时对组织环境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而跨组织资源与其所嵌入的企业合作网络之间是一种互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假设在不能有效地改变市场结构和维持价格管制策略的前提下,深入地分析了网络型厂商内部的结构和特征,以及执行管制价格同样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得出通过改变以资本结构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打通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之间的利益流,建立起网络型厂商内部和资本市场上的利益制衡机制,进而制约经理层以价格决策为核心的市场行为,达到弱化网络型厂商市场势力和垄断产品价格柔性下调的目的,运用这种微观治理的方法,将外部不可能实现的约束和制衡引入到网络型厂商内部,从而使全社会的资源和利益配置实现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7.
8.
组织间关系的拓展与演进:基于组织间知识互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竞争力更多来自于知识层面,知识整合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能力。本文从产品知识基础的复杂性出发.根据其与组织知识领域的关系以及组织间知识的互补性划分出组织间知识互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不仅对知识利用中的单向交流与双向交流的组织间关系进行阐释.还提出了基于组织间共同进行知识开发的组织间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从而将组织间关系的市场与科层的二维平面拓展到由科层、市场以及共同体构成的三维空间,并由此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的组合。最后.本文结合日本相机制造业的发展对组织间关系组合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组织间关系为视角探讨管理学近百年来的演进脉络与发展创新,认为管理的对象即以人为主体的岗位、部门、组织各层面由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外溢,并使管理形式呈现出点—点、点—链、点—网,以及多形式网络关系的跨层次特征。组织间关系管理手段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关系识别、构建、维持和优化的协调系统,并且,管理内容、知识资源共享互动问题日益突显和受到关注。在分析管理学演进与创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组织间关系管理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构成要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租金、力量和绩效——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对竞争优势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租金”、“力量”和“绩效”为核心构建概念框架来考察全球价值链中的行动者的竞争优势问题。行动者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多种租金来源而获得,但最终体现为对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的掌握,这是由全球价值链的治理特征所决定的。不仅如此,对竞争优势的绩效衡量也应是多样化的.包括经济租金、控制权、在位权和社会就业等,这些绩效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当代国际新分工是以进出口诸方在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上混合使用多种要素从而组成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市场势力致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我方则面临低端锁定、利益扭曲、引进依赖等不利格局。我国企业若能构建、强化市场势力,则可提升自主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扭转不利局面。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良性互动的机理,进而在“环”、“链”、“群”三个层次上就如何构建“良性互动”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Rafael Ramírez 《战略管理杂志》1999,20(1):49-65
This paper surveys the history of an alternative view of value creation to that associated with industrial production. It argues that technical breakthroughs and social innovations in actual value creation render the alternative—a value co‐production framework—ever more pertinent. The paper examines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adopting this framework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business opportun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In the process, it reviews th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 value co‐production framework opens up.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一个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系,分析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成本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一种企业文化,只有当它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两方面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之和大于企业文化管理的成本时,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交易事项观和收益观,在界定交易与事项两种不同的经济业务类型和明确收入实质的基础上,把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划分为交易类和事项类两类行为,并根据各自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不同行为下具有规律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s further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 number of ways. First, resources are conceptualized as being composed of multiple attributes for which property rights may be held. Second, a resource owner's ability to create, appropriate, and sustain value from resources depends on the property rights that he or she holds and on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exchanging, defining, and protecting them. While transaction costs are a major source of value dissipation, reducing such dissipation may create value. Implications for the RBV analysis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re derived.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