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医药产业组织目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市场运作绩效较差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进入壁垒失效和退出壁垒过多、本文分析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并提出了建立完善进入退出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以知识溢出为中介变量、以行政性退出壁垒为调节变量的产业集聚度与集聚效应关系模型,运用EVIEWS60拟合回归方程实现对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产业集聚度正向影响集聚效应;集聚度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不显著;行政性退出壁垒调节集聚度与集聚效应的关系,即行政性退出壁垒越强,集聚度与集聚效应的正向关系越弱。为此,提出了适当控制集聚度、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和扩大集聚企业的知识溢出、降低或消除行政性退出壁垒、探索推进竞争类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就是企业在退出煤炭产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所付出的代价及费用。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很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私营公司在转型经济中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不断的对抗和消除进入壁垒。在转型经济体中,行业壁垒不仅仅来自一般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压力,更多的是来自转型经济体特定行业的政府监管的管制壁垒的压力。本文详细介绍了吉利汽车这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的成长与中国转型经济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准入壁垒之间的关系。以吉利汽车为例讲述了企业如何历经重重困难打破行业壁垒并不断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的。并总结吉利汽车发展的经验找到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垄断和竞争放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因而能够发现中国大量存在的垄断与竞争交织的市场结构,能够发现在可竞争市场上也存在着局部垄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竞争,这些行为表现为系统的偏离均衡的结果。本文通过企业成本模型,区分和厘清了垄断的不同性质,从理论上界定了非经济垄断的范畴,并提出相应的假设;然后,采用中国1998—2008年部分企业数据,选择了六个同质性较高的行业,通过对成本函数和勒纳指数的测定,以及对成本曲线的拟合与比较,检验这种性质的垄断是否存在。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并表明这种非经济垄断长期和稳定地存在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这种垄断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完全相悖的,它保护了低效率的长期存在,不仅导致社会资源错配引起的社会效率和福利的损失,而且导致公平的损失是存在大量腐败现象的根源。由此,本文提出:调整目前产业法规及政策细则,打破非经济垄断和促进合理竞争,消除市场的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壁垒与体制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晰了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性壁垒和体制性壁垒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动态观点考察了二者的交替关系。本文的核心性结论和政策建议在于,为了提高国有企业退出效率,必须将降低体制性壁垒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产业组织演进,也就意味着市场结构改进、市场行为合理和市场绩效提高。而产业组织演进又是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市场作用的结果。本就企业进入退出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探讨产业组织演进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民航运输业的竞争和管制状况,提出了政府过度管制下民航运输业存在的产业规模偏小、高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的市场结构、刚性成本结构、低效率和低利润率等问题,并从放松政府管制、引导产业升级、改善公司治理、制定反垄断和公平竞争法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竞争、提高民航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永忠教授撰写的《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制度性壁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11月)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该书逐层深入地分析了内在和外在制度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主导性制度壁垒以及锁定性制度壁垒,研究了不同制度性壁垒下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市场结构-绩效框架对我国男装产业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近年来男装产业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利润率和技术进步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现阶段我国男装市场竞争激烈,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进入与退出壁垒较小;男装市场利润高于服装行业平均水平,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研发费用相对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市场进入壁垒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①政府补贴对东部和北部地区民营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最大,中部其次,东部最小,这说明政府补贴能够显著促进民营企业绩效增长,且呈现出显著的 区域差异性;②从全国来看,民营企业能否进入高壁垒行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但 民营企业进入高壁垒行业的程度却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民营企业能否进入高壁垒行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只在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进入高壁垒行业的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西部地区却对企业绩效产 生显著的负面影响;③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市场进入壁垒而言,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因此,当民营企业进入高壁垒行业的成本过高时,政府给予民营企业的财政补贴可以弥补过高进入壁垒对企业绩效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制度间关系模型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结构性壁垒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营经济进入航空运输业的结构性壁垒以替代关系为主,其中社会习俗、伦理等所形成的松散层内在制度进入壁垒对民航相关法规、反垄断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所形成的外在制度进入壁垒形成了替代,后者又对核心层的内在制度进入壁垒形成了替代;互补关系的结构性壁垒次之,其中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构成的紧密层内在制度进入壁垒与外在制度进入壁垒形成了互补,后者又与人治和法治共存的社会规则形成互补;中性关系的结构性壁垒所占比重最少。研究提出,应重视进入壁垒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通过制度组合和制度传导,以及正确的制度改革顺序以寻求降低民营经济进入航空运输业的结构性壁垒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虚拟化运营是在IT和VT的支持下,以顾客的动态需求为导向的非产权合作,与传统合作相比,具有独特的运作优势,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经营的距离壁垒、竞争壁垒、政府壁垒及文化和信任壁垒,是21世纪最具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运营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孙黎 《IT经理世界》2014,(11):24-24
Facekook为什么愿意将自己服务器的核心技术开放出来与其他企业共享?甚至包括自己的竞争对手?按传统波特理论的产业竞争观,竞争优势来自设置进入壁垒,设置护城河,限制竞争对于侵蚀侵占自己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评述了研究企业进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市场效应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之间双向动态关系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内.我们分析了钢铁工业近年来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企业进入和利润率变动,使用动态模型刻画了二者的相互关系.解释了为什么在利润率为负的情况下某些产业中企业进入仍然十分剧烈.同时从跨产业比较的角度测度了4个亚产业的进入壁垒和竞争强度。本文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产业。  相似文献   

16.
基于SCP范式的山西煤炭产业兼并重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通过运用SCP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角度,对山西煤炭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以及兼并重组行为引起的市场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山西煤炭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组织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组织水平乃是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国策,是整个经济总体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角度就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高等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行界定,并对高等教育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与退出壁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类型为寡头垄断,为国家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来,我国纺织形势已开始好转,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压锭,减员,增效”成果进一步显现,但过去几年的国有纺织行业竞争环境极度恶化,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资不抵债,处于破产边,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 国有纺织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又如此大面积长期亏损呢,今后应如何应对以避免重蹈覆辙?尤其是入世以后,笔者拟从产业进退壁垒的角度来分析纺织行业的竞争环境,探讨国有纺织企业曾一度大面积长期万损的原因,希望能对我国纺织工业今后调整产业进退壁垒,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这5部分、23条、5400字的《意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建筑企业该做些什么?从《意见》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市场化。让市场配置资源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之一,《意见》把建筑行业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放在显著位置,这些措施包括:统一国内市场,消除区域和行业的进入壁垒;淡化建筑企业资质,使行业的竞争转向能力竞争而非资质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