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两会召开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同志。若在平时,这位领导还真难采访,原因当然不是他高高在上,也不是记者怕见到他发憷,实在是他一直很忙,没有时间与记者坐而论道。但在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的间隙,本刊记  相似文献   

2.
韩际平 《数据》2005,(1):46-49
记者一阵电话紧逼,采访马勇终于落实,这位湖南省统计局的局长一向低调,轻易不接受采访.元月2日记者赶到长沙,3日下午在马勇办公室等他.当时真心有不忍,因为知道了他的行程.他元月1日9点从长沙走出发,11点到娄底市检查经济普查登记,下午去双峰县,晚9点回到娄底:2日上午去新化县,下午去冷水江市,晚上9点回到娄底;3日上午回到长沙.午后3点,马勇如约走进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吴鲜  刘明祝 《民营科技》2012,(1):137-138
坐在记者面前的岑志安,1.72米的个头,浓眉大眼,平易近人。他不但是昆明市中草药研究会理事,而且还是云南纳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是布依族,很随和,也很健谈。他工作忙、事情多,假如要采访他,必须得事先预约,否则难以找到他的身影。记者和他预约了两次,在一个周末下午的六点时分,终于他留  相似文献   

4.
采访猎头部经理石泉的时间最终约定在晚上,至于具体在晚上什么时候,记者需要用电话保持联系。因为“五一”长假让不少人的工作都积压下来,采访当天他仍然在花都对委托企业进行访问。本来考虑到石泉在外奔波一整天,应该会非常疲惫,记者曾经建议可以改日,但他说“哪一天都是一样的”,或许这个访问实际上已经成为他紧凑工作日程的其中一部分。当晚8点半,记者接到石泉的电话,说他刚回到广州。于是,半小时以后,记者在天河的一个休闲吧里见到了风尘仆仆的石泉,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十分疲倦,但当身体靠在宽大柔软的布艺沙发时,相信任何人都很难抗拒此间的滋味。然而,这并不代表工作会暂时远离,客户的业务电话还是会偶尔响起,采访就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两会”期间,记者来到全国政协委员住地采访,非常巧的是在电梯上碰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委员尹明善,由于去年就在委员住地采访过尹明善委员,这次偶遇也就不算陌生了,于是记者跟随尹明善来到他房间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B 《东方企业家》2014,(5):11-11
AdMaster现任首席运营官陈传洽在采访开始前关切地询问记者:“刚才圆桌上讲的内容对你们来说是不是太专业了?”回想起他充满着专业名词与大量数据的讨论,记者不由默默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7.
任海外 《企业文化》2006,(11):35-37
独家专访到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实在是记者在两岸经贸论坛上的意外收获。因为这位著名的台湾企业家“超级低调”,很少接受记者的采访。尽管众多岛内外记者从会场一直追到他下榻的中国大饭店,言辞恳切要求采访,郭台铭也还是一律婉拒,唯独为记者开了绿灯。记者兴奋之余也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8.
遭遇逐客令     
有记者说,"聪明人不会去招惹罗永浩",但往往你无法判断是否已经一不小心惹了他。邮件短信联系了数天后,终于确定了采访时间。这段时间,他非常忙,上完了"最后一课",进行了几个演讲,持续预热着自己品牌的手机。采访的前一天晚上,短信问他次日采访的大致时间和地点,10点多他回复说、"我不想拍照,如果  相似文献   

9.
孙一波 《活力》2010,(2):179-180
本文从新闻采访的决定因素。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的风格与技巧,三方面进行论述。把一个采访过程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准备采访时所必须准备的相关材料,还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第二,在采访过程中,决定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比如,记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记者的业务知识、道德修养知识含量等等。这些都是新闻采访中的决定问题。第三,就是采访时记者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我认为,决定一次新闻采访是否成功。他不仅取决于一个新闻事件的选材,更重要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本身素质。要求他在采访前作好充足的准备,采访时他的果断与机智,提问的技巧与风格,还有广博的知识。新于时世,闻于外物。要想报道一个新闻,首先当然是要有事情要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有敏锐的嗅觉去机智的发掘。  相似文献   

10.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这才是马云》一书的作者是马云的助理陈伟,他曾经在阿里巴巴内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其中有一句话感慨地说,他从来没见过马云接受记者超过1小时以上的采访。我笑着纠正他,这话不准确,应该加上一句,"除了沈威风之外,没有超过1小时的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2.
周琳 《现代工商》2021,(2):52-53
作为每年都要和柴闪闪沟通至少一次的记者,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他走路的速度。每次采访,几乎都跟不上他的步伐。如果让你选择一件物品作为陪伴自己成长的“见证者”,你会选择什么?他则是选择了脚上的鞋。在城市打拼的他,一度每两年就磨坏一双鞋。  相似文献   

13.
李丽 《活力》2013,(9):41-41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而前期策划和现场交流又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 笔者从新闻工作实践中体验到在处理策划与采访的关系上,有三点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Adecco”这个名字是记者偶尔在采访时留意到的。当时,一位采访对象送了记者一些他的剪报,这是一个反映“新广州人”面貌的专题,制作专题的同行还采访了几位外资企业的员工,其中一位就是在Adecco 里面工作的。出于职业本能,记者想了解一下这家人力资源公司。于是找来一些资料,发现原来它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人事顾问公司。正好,广  相似文献   

15.
得知李军的事迹是在去营口采访的车上,同行的记者谈起李军时无不为之痛心。为不打扰李军静心养病,记者并未去医院采访他,而是通过多方了解,得到了李军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6.
"失去创新就失去动力。"——黄家林很难想象,坐在记者身旁的这位叱咤沙场多年的企业家,竟是第一次接受媒体的正式采访。低调几乎是公司内外对他一致的评价。在采访尤恩思集团董事长黄家林之前,记者向他的一位下属询问"如何更快地敞开黄家林的心扉"。  相似文献   

17.
在杨伟民看来,现代化应该是有些区域高楼林立,有些区域还是田园、森林杨伟民是一个学者型的官员,戴着眼镜,面孔消瘦,头发不太整齐地贴在额头上。记者前期采访的每一位专家, 都说杨伟民最早提出并且一手推动了四大功能区构想,都建议记者去采访他。7 月10日下午,记者在北京面访杨伟民, 下面是他对四大功能区构想的部分解读。《中国企业家》:主体功能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丛连彪亲自下楼来前来迎接,这让记者感到非常意外。去年两会期间,丛连彪因日程关系,记者没能采访到他。再见时发现,丛连彪似乎和两年前没有变化。丛连彪为人向来低调,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是老朋友,所以,他才同意见面。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收成了明星企业家。3月11日晚,《中国新时代》记者采访张全收的时候,张全收告诉记者,当天他已经接受了6拨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本来就忙的李宁在这段时间格外繁忙,他在大学考试、商界应酬和体育活动中来回穿梭,记者几乎无法找到完整的时间来作深入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完成了这篇访谈。首次采访是在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新址——新世界中心写字接上进行的。李宁告诉记者,身为董事长的他还是第一次到这间会议室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