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龙头月报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认为,任何人均必有甚多弱点.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倘若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著.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一位管理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长,因而刻意避其所短而非眼于展其所长,则这位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所以他们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大致不差的人.  相似文献   

2.
自从twitter被墙(屏蔽)之后,Lee一直在不厌其烦地鼓捣翻墙软件.Lee是南京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在互联网上涤荡了多年,对新闻内幕有强烈的探知欲望,对互动网站也总有一种体验的冲动.西祠胡同、人人网、豆瓣网、YouTube等都是他每天必看的网站.前段时间,Lee迷上了微博客."上饭否而小中国,上Twitter而小世界."这是他的名言.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研究的问题。在分析了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含义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宪政发展的历史和宪法规范的高度适应性与稳定性特点三个纬度探讨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存在的理论原因。指出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是对社会进步的未来所作的积极确认和现实的推动,这一本质体现出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动态性特点、发展性特点、实质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文章最后探讨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表现形式即宪法在社会变迁方向上的预测功能、在社会变迁模式上的引导功能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4.
多元垂直气候环境是滇西北普遍的地理气候特征,当地村民采取多种生计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生计不但是人类生存重要手段,也是维系自然、互生共存的重要纽带.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村生计模式的研究,试图从生计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展现生计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技术发展等因素间关联,证明生计是人类与自然交换能量,维持与社会变迁同步的生存手段.生态环境多样性与生计文化多样性具有内在锲合关系,生计是人类适应环境结果,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张兆曙 《开放时代》2004,19(4):71-83
后乐村五十年社会变迁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表明,农民的日常经济实践对于乡村社会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的日常经济实践是一种重要的解释资源和分析框架,它为国家在制度安排上顺应农民的自主性和解除对农民的社会排斥提供了经验上的可行性,并为寻找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本土因素"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6.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到上海工作,是朱镕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政地方。但就在那里的短短三年多时间,世人仿佛从他身上看到一位大国总理的影子,中南海依稀听见黄浦江的春潮浩浩。多年中央机关工作的历练与积淀,让他在申城犹如新发于硎的宝刀,熠熠生辉,游刃有余。他的讲话宛若洋面吹来的劲风,今日读来,依然动人心魄、沁入肺腑。  相似文献   

7.
《商周刊》2014,(19)
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经常以未名湖边的两只小鸟自比,如今,有一只先飞走了.9月9日,著名哲学家、“《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汤一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无论为人还是治学,汤一介先生的一生都是严谨、真诚.他所创办的北大儒学研究院以及对《中国儒学史》的编辑整理,他对卷帙浩繁的《儒藏》的编撰与研究,乃至垂暮之年仍孜孜不倦呼吁中国学者走向世界、与西方建立“文明对话”的殷切之情,都真实生动地折射出一个贯通儒释道并将自己的思索与中国社会变迁紧密结合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形象.如其家训所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先生是入世、用世的,他拒绝做书斋里的学究,而将自己的智识融化在时代的血管里.  相似文献   

8.
一次偶然,我在委资源处的办公室遇见必健。他是专程给震涛送书来的。那是他的新作——《浙江制造的崛起和转型》。我赶紧讨要了一本。  相似文献   

9.
《经济改革》2014,(6):1-1
孙中山致信邀请他辅佐政事;毛泽东评价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进步”;鲁迅在自己的讲义中将他多部著作列为必读资料;陈毅说自己作诗是跟他学的……这一切,都源于他鲜有人能比的惊世学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育发端于古代的“乐”和“诗”的思想,经历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乃至明末清初人文思潮绵延上千年的演变.言美育,必言教育;言教育,必言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和“私学”创始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最重要的大教育家.孔子生活在奴隶制与封建制交错的春秋战国之际.作为诸子百家之首——儒家的奠基者,孔子既兼收并蓄了春秋以前的思想文化传统,又独具匠心创造了适合本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支配和指导着他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他终身必躬的教学活动.孔子教学活动的核心是“礼”,然而,在他开设的课程中,除了礼学以外,还有诗、乐、书.可见,孔子也是很重视艺术的.他在《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他不但认识到音乐的特殊作用,而且酷爱音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孔子之所以重视乐教,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也在于它的教育价值.为此,他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建高楼大厦,必有精确设计和规划.一个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有宏伟目标和发展蓝图,否则只能在作坊里蹉跎.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多年宝贵的实战经验,本文放眼国际,总揽全局,重点解决华人集团将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回答了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可以说,本文是华人集团将来的行动纲领和发展指南.  相似文献   

12.
动迁社区是指在农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动迁社区党建工作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采指导农村社会变迁,通过党的建设,化解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动迁社区党的建设机制不仅要考虑党的自身建设,更要考虑通过党的领导和影响力,动员社会其他资源参与到动迁社区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在经历重大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形成了很多边缘化人群.如因工程建设而形成的大量非自愿移民,这些受到直接冲击的人群和其他受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影响的人群如下岗职工,他们都经历着直接的职业、环境等多方位的改变.并承受着因为社会政策和外来力量的介入导致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变迁通过影响正规和非正规人力资本失效,致使移民人群能力受损,进而导致介入型贫困.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边缘化人群的能力再造问题,实现从人力资本投资到能力建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区域开发与社会变迁互馈演进的多元共轭本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开发与社会变迁互馈演进的经典理论述评和相关概念的本质性解析,文章解构、分析了区域开发与社会变迁互馈演进的多元共轭本源及其历时性共轭表现,认为构筑区域开发与社会变迁的良性共轭因子是实现新时期和谐社会变迁和有效区域开发的良性互动与有序推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数英雄人物     
颜夏 《经济》2006,(5):119-119
我在12岁之前,主要的崇拜对象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其时除了郭靖之外,还有若干人物列席我的群英榜。之后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变迁,我的光荣榜也与时俱进,改版了无数次。上榜人物虽然有增有减,但郭靖的地位却岿然不动。我之所以欣赏郭靖,不仅是因为他用情专一,更因为他在关键时刻能明辨是非。蒙古人要攻打南宋,他毅然放弃“金刀驸马”的诱惑,一心一意归依了大宋。郭靖性情忠厚,可汗对他有养育之恩,华筝公主对他有依恋之情,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郭靖最后为抵抗蒙古入侵、保护南宋人民,战死在襄阳城下,其情其举,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士陈  宋涛 《经济师》2008,(6):36-38
基于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经典理论述评和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的概念与内涵的全新界定与解析,文章解构、分析了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多元共轭本源及其时空表现。  相似文献   

17.
古典音乐的现状也正是德国社会变迁的反映.古典音乐曾经是德国传统社会的主流,在现代社会中却成了支流.在日益分化的社会形态中,很难再奏响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共轭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的多元共轭本源,并对近现代海南岛社会变迁与区域开发互馈演进及其共轭特征进行了共时性考察。  相似文献   

19.
道格拉斯·诺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新经济史学的奠基人,因在制度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作《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充分体现了他的经济史学思想,而这种经济思想的穿透力和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对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是富有启迪的。文章以《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为分析文本,来进一步认识诺斯的新经济史学思想——强调制度对社会变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春天,他豁达地说:"我在等死,不是开玩笑,我现在是肺癌晚期,如果我明年这时候还活着,我再写东西."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辞世. 2014年9月30日上午10点,银川殡仪馆最大的悼念大厅里,据说拥挤着1500人. 张贤亮的"原罪" 1980年,经过22年劳改和劳教,从西湖农场回到银川的张贤亮,跟比他小十来岁的散文组编辑冯剑华做了《朔方》的同事,两人最终结婚.张贤亮见到未来岳丈时鞠了一躬,这深得冯剑华父亲的心:"此子面相不凡,不愧是大家庭出身,将来必有大出息."婚礼并不浪漫,在单位会议室举办,冯剑华亲手缝了一红一绿两床缎面被子.他们搬到偏远的一间小房间,每天挤公共汽车上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