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文化资源旅游化是旅游化研究议题中的主体和重点,从研究关注的逻辑起点、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资源旅游化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文化资源旅游化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外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起点、实践指导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外的研究从旅游现象入手,以文化资源旅游化的概念为统领,重点关注历史城市的旅游化、名人的旅游化、土著民族文化的旅游化和文化遗址的旅游化,国内的研究以文化资源的旅游化策略为主导,从文化资源旅游化的价值评价、文化资源旅游化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旅游化的影响与响应等方面展开。文化资源的旅游化研究虽然尚不成熟,但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念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是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其中也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分别从本土化、大众化、时代化三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也从中折射出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时代思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关于两者的结合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视角的研究不断升温,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大都注重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中的作用,西方文化的作用很少涉及。先行的中国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先接触的是西方文化,经过器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历程后才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说明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助推作用。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西方文化背景是必要的,可以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也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中,关于对文化嬗变方面的关注并不多见,即关于当代出现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社会化,社会文化化现象的探讨明显不足。本文尝试把对当代中国文化嬗变问题的研究作为切入点,并指出高等院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凸现文化嬗变的现象及效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6.
本期为2011年人的发展经济学高端论坛会议总结内容。此次论坛专家学者在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定义、理论基础或思想来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及法律保障等问题的讨论上既有交锋,又有共识。关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中以人的发展经济学是关于人的发展与经济运动“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说最为突出。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经济学、西方哲学的人的发展经济学、中国儒家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和融马、西、申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四个体系。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出发点主要存在从生产关系出发和从人的需要出发两种争论。研究对象以胡钧教授、巫文强总编辑、许建康教授和许崇正教授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研究方法既有“三个结合,三个为主(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以规范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性为主;历史与逻辑结合,以逻辑为主)”、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又有从实践中找“短板”等。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主要有四种认知:政治经济学的分支、与政治经济学平行、交叉性学科和应用经济学。在法律保障方面,有学者认为,人的发展经济学应从人权出发,用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作为指导性理念,并吸收“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有专家认为,应用法律安排规范经济发展形成的有益成果,并使其制度化;或者是通过“人权入宪”,把人的发展纳入国家大法。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既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本质思想,又以实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科学理论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人本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年勇 《乡镇经济》2011,(6):51-54,93
行政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行政伦理学所要探寻的主要问题,而"现实的人"及其存在方式是理解行政伦理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理论,它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多个角度为理解行政领域中的人提供了新的路数。以人学为向度的行政伦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其中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本质、形态、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二是关于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其中包括信仰、学习和研究、坚持和发展等问题的看法。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进步理论内容丰富,而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又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马克思认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应该既有生产力尺度又包括人的发展尺度,这两个尺度既是统一的,又有不一致性。马克思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对现实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人”的认识,以此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看法。当下审视“人”的现实性问题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在城市化不断扩张的进程中,既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也造成"住无所居"、"居而不安"等诸多的伦理问题。作为传统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创造生命价值的主要空间,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居住伦理意蕴。对其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研究主要从居住环境的伦理、居住建筑的伦理、居住人际的伦理等方面展开,为当代古村落的居住伦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研究又具有表象化、碎片化等局限性。这正是未来古村落居住伦理研究之重点。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与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推进国际大都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化自觉”的意识,其主要表现是:重城市经济,轻城市人精神;重城市“形态”,轻城市化“精神”;重化“活动”,轻化“内涵”。以“化自觉”的精神反思与指导国际大都市的化建设,既要在着眼于世界化的前沿,又要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维护民族化主权;既要形成一流的化设施、化环境、化艺术人才,又要从国际大都市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形成区域化功能相区别、各具特色、多元化形态纷呈的“化圈”;既要重视城市“形态”,更要重视城市的化精神,要使城市“形态”与化“神态”融为一体;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化产业增强化竞争力的经验时,要反思建设国际大都市,发展化产业面临的体制、管理模式、政策等深层次的问题,以切实增强国际大都市的化竞争力,形成国际大都市的化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当前讨论较多,但又往往存在一些含糊不情的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决策”进行论述,分别从经济学决策,统计学决策和心理学决策几方面分别展开,注重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最后提出使风险决策科学化,准确化和有效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中国化,也包括其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会计存在和会计意识的关系,一直是会计哲学研究的问题,文章先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定义入手,分析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关系.然后又从道德方面和文化方面解读了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关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讨论日益普遍。同时关于人的发展的经济学也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大力开展。更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动机尚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文章正是希望通过分析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动机。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绝对贫困化问题的争论,在国际理论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这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迄今已进行了百年之久。每当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稳定之时,这个旧有的话题便会出现在国际论坛之中。早在巴黎公社以后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修正主义的始祖伯恩施坦就曾在德国党内与考茨基、倍倍尔等人就这一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又经历了一段暂时“稳定”时期,右翼社会党人再次叫嚷什么“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接续唱起了资本主义万世长存的赞美诗。但是,这种关于资本主义能够消除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恣意喧嚣,没有一次不是被资本主义本身的危机浪潮所淹没。1890年、1900年和1907年的连续危机摧毁了伯恩施坦的理论支柱;1929年——1933年荡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狂潮,又冲垮了一切机会主义者为资本主义精心编织的篱笆。  相似文献   

20.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过去说不,现在可说能了。 古都化保护与现代旅游发展能否双赢?搞得好可以双赢,关键看理念、运作和管理。只要从古都的实施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人资源积极组织化旅游,既能有效保护古都化,又可为现代旅游发展提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