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角度解读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链产业共生关系的经济实质以及林业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结合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链产业共生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7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链产业共生关系处于不稳定的非对称互利共生状态,但整体呈现由非对称逐步向对称互利共生进化态势,而且林业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更大,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是有一定效果的。因此,提出努力优化共生单元,积极改善共生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光伏农业产生的原因及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光伏农业共生要素、共生效率标准和共生系统。共生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为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共生模式可以是互惠、偏利或偏害,前两种共生模式可以为社会增加福利,偏害模式下如果能达到一定的效率标准ea+ep>1,也能增加社会福利。共生环境包括农业所提供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光伏农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光伏农业共生系统由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两个共生要素通过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它的三个能量产生与传递的环节为: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和光伏电力应用于农业生产。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设计更多地实现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3.
<正>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合理套养其它品种,不仅可以改善池塘生态条件,促进互利共生,而且可以增加池塘产出,提高养殖效益。比较合理的套养模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稻田主养草鱼种(搭养鲤、鲫、鲢、鳙鱼种)是同一块水田,既插秧,又养鱼,稻鱼共生互利,既促进稻谷增产,又获渔利,生产的草、鲤、鲫、鲢、鳙鱼种,满足大水面放养的需要,提高鱼产量。  相似文献   

5.
池塘鱼鸭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鸭混养是利用鱼、鸭互利共生原则进行池塘生态养殖的一种方式,可以实现上鸭下鱼、鲜鱼鸭蛋双收的生态效果。现介绍池塘鱼鸭混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共生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共生,界定了共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体现了共生进化的价值理念,指出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核心要义是达成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市民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要树立“共生”价值观念,消除市民的误解和偏见;要制定“共生”政策机制,加强公共政策的制定功能;要完善“共生”多方主体,达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互惠互利和谐共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扩大“共生”兼容界面。  相似文献   

7.
<正>稻渔共作是利用水稻与鱼、虾、蟹的互利共生关系,把水产养殖和优质稻米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稻田的浅  相似文献   

8.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演化过程可视为双方在制度环境、交易环境、市场需求和异质性主体知识交互等因素驱使下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其共生关系经历了从"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演化过程。文章引入Logistic模型分别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三种共生关系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演化,一方面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利益分配更趋合理的过程。在组织模式上,表现为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到一体化的转变;组织形态上,表现为市场制、中间性体制到科层制的各种组织形态;契约关系经历了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到关系契约的转变。行为模式上,从偏利共生发展到互惠共生。共生界面机制和共生收益分配机制是推进二者共生关系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池塘鱼鸭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鸭混养是利用鱼、鸭互利共生原则进行的池塘生态养殖方式,可以实现饲料喂鸭,鸭粪肥池养鱼,一池双用,上鸭下鱼,鲜鱼鸭蛋双收的生态效果。为示范、推广鱼鸭混养技术,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态养殖业,2003年我们在校养殖实习基地.3000m^2的鱼池上进行了鱼鸭混养试验,经过260多天的精心饲养,共产成鱼3422.2kg,鸭蛋.3744.1kg,活鸭557kg,总产值72430.7元,获纯利42459.2元;投入产出比1:2.42。现将主要技术与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共生是社会共生的本质。其性质与生物共生大致相同,在社会共生的范围内,可以划分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模块。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共生的类型远比生物共生更加多元化,针对社会共生系统的组成,可以从共生的基本性质、共生资源的类型、共生收益分配、共生主体的意愿、共生关系的强弱程度等标准进行分类。共生在社会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人类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将社会共生现象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将其当作一种普世价值观,可以基于此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角度。因此本文从社会共生视域出发,以河北省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1.
山区稻田养鱼高产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根椐我县稻田养鱼生产情况、特点,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及相关理论,总结出一套"早放养、迟收成、主攻空闲田;有效管理,促进稻田互利共生"的养殖经验,在我县各乡镇示范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把这一经验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内部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契合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现实要求,逐渐演化为助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然而,在组织创新的同时,也出现了忽视联结小农户、合作关系不对等等诸多问题,导致组织进化面临着成员分化的风险。因此,为了促进联合体沿着合理的方向持续发展,需要对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三个变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正>果园养鸭,种养结合,使果树和鸭子互利共生。可降低种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将果园养鸭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品种选择。选用抗逆性强,既适于圈养,又可在低山丘陵区放养,食性广,食量大的品种。二、放养时间。果园养鸭分为以放养为主的时期和以圈养为主的时期。最适放养时期为园内植物生长旺盛期,  相似文献   

14.
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共生协调度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两者关系的分析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林区经济发展互促互进具有重要意义,把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森林生态保护看作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用以揭示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国有森工林区贫困与森林生态综合发展水平的14个指标数据,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两子系统的共生协调度模型,探究国有森工林区各林业局贫困与生态的共生协调模式的空间布局和差异。[结果]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共生协调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经历互利共生、寄生协调、寄生冲突和互害竞争等关系,但寄生模式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与生态的主要模式。[结论]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要想实现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协调,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的投入及抚育力度,另一方面森工企业要转变生产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对林木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正>在浙江西部山区的淳安县与临安县的农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地稻田养鱼,实现互利共生,不失为农民致富的好门路。在稻田里养鱼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里的水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框架,建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体系及其动态生成过程。本文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的探究,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嬗变过程,进而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策略,分析结果表明激活能量生成机制、打通能量传导渠道、完善能量分配模式以及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等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角度阐释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为探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龟     
<正> 稻田养龟是一种稻龟互利共生养殖新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高,在稻田投放2—3两重的龟,当年可长到6—7两重,鳄龟年增重500g以上,一亩水田增值2—3万元左右。现将其技术操作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界定研究范畴,概括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共生体系构建特点,总结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威  马恒运 《农村经济》2020,(11):95-103
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视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成的共生系统,剖析系统演化的包容性特征。按照包容性水平强弱,将联合体共生形态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非包容式共生、弱包容式共生和强包容式共生。进一步地,基于5个省份41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联合体共生关系形成和包容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发现共生引力、共生支持、共生利益三类变量显著影响包容性共生关系形成,共生支持和共生利益两类变量进一步显著影响联合体包容性水平。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联合体的要素聚合作用,促进小农户向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联合体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服务,创新联合体利益联结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村落三生空间重构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生体,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三生空间农户共生界面特征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辨析的基础上,通过村落三生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设计,为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方法]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农户访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共生界面的属性特征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共生界面系数公式量化分析共生界面特征,总结提炼三生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结果]共生界面分配特性:生产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差异较大,共生关系相对不稳定;生活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差异明显,共生关系相对稳定;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的共生界面分配系数接近,共生关系极不稳定。共生界面阻尼特性:生产空间共生界面(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投入、使用成本最高;生活空间共生界面(如公共空间、社区服务设施等)修复、管理成本高;生态空间共生界面(如绿化树、花坛、卫生与景观维护设施等)投入、管护、更新阻力大,成本高。[结论]三生空间重构共生路径呈现差异化特征,生产空间重构应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基建配套及其管护力度,创新人地共生机制;生活空间重构应规范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完善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设施配套,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生态空间重构应统筹三生空间整体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