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承担在新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重任。产业结构升级难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内外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人力资本困境等制约因素,使中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因此,必须在总结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剖析可能阻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阻碍因素,并由此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亚洲为数不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拉美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它们的教训同样值得吸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未来5~10年,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看,日本、韩国等赶超型国家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之处在于跨越期进行了及时有效的供需双侧改革,而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和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的教训各有各的不同。通过对这三类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分析可知,未来,我们必须正视和反思几十年来高速增长过程中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在保持本国经济自主性和掌控力的基础上,主动从供需双侧入手,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发展动力的顺利转换,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消除绝对贫困,壮大中产阶层,构建"橄榄型"社会,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壮大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在有效需求与潜在供给的耦合作用下实现的。通过分析日本与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来剖析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认为通过释放有效总需求和提高长期总供给能力,我国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应的对策为:以初次分配改革为重点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再分配政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适度延长退休年龄与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相结合,提高劳动参与率。  相似文献   

5.
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可能产生积极影响。在理论分析和基本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等9个国家的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一国出口企业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扩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出口企业集约边际的扩张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而出口企业扩展边际对产业结构变动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积极推动现有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张有利于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维持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四国,从低收入状态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既有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经济因素,也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局不断动荡等社会原因,还有国际经济环境改变等外部因素。当前我国处于上中收入国家阶段,要从东盟四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7.
收入陷阱存在于各收入阶段,表现为低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高等收入陷阱。西方国家及"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告知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效应以及收入的公平分配。而中国目前人力资本投资及收入分配状况都令人堪忧,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就不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不公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乏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面临着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要顺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先解决好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及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人力资本结构的空间分异及"极化"现象,并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收入差距等三个维度考察其内在实现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仍以中、低人力资本为主,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空间集聚明显;(2)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结构出现高、低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上升,而中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不断减小的极化现象;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水平与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提升了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产业结构升级、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提升了低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方向发展、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动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正在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发展经济学"阶段论"、均衡"陷阱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被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基础。金融外部经济可以为"阶段论"和均衡"陷阱论"提供一个能够操作"结构约束"和"关联机制"的方法论源头;以金融外部经济为方法论基础的高级发展经济学"多重均衡"模型,可以系统分析经济系统的"自我强化"和"锁定效应",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准确的模型化解析。这一模型也可以基于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阐明"比较优势"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至今,这一问题已得到各领域的一定关注。伴随着20世纪后期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况,中国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情况愈加重视。历史经验表明,面对现实的高度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特殊国情,要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首先需要提高对现代经济及其运行的理论认识。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例比较,一方面吸取成功跨越的典型国家如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经济状况,选取同我国类似的经济体——马来西亚当前的发展模式和改革方向进行比较借鉴,吸取他国教训,旨在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强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各市的科技创新对本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市的科技创新对邻近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科技创新空间外溢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十二五"是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发展是加快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在推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的支持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文章从陕西金融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金融支持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金融支持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明确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扶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研究金融规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金融规模与产业升级间的关系,以金融规模存量、金融相关比等指标度量金融规模,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刻画产业升级,运用山东省2013—2018年1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实证结果可知,金融相关比可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金融规模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分区域来看,金融集聚和金融效率在不同地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西南经济圈)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应在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盘活存量与用好增量、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等关系的前提下,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业整合和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努力形成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分为激进式科技创新和渐进式科技创新,渐进式科技创新更具普遍性和常态性,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激进式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成为研究的焦点,而渐进式科技创新未得到应有关注。渐进式科技创新具有短周期性、连续性、累加性、递进性和开放性,风险较低且可控,可以通过促进激进式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促进知识积累、吸收和独占能力提升产业绩效,通过创造差异化获取产业竞争优势。新时代的创新驱动战略,既要重视激进式科技创新,也应重视渐进式科技创新,通过对现有产业技术的改进逐步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16.
金融生态与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区2005~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运用单向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发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考虑了主要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再次支持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关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为地区微观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市场激励,并在对技术创新的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合力作用下,最终达到提升一个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推动金融改革方面,怎么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产业,怎么防范金融风险,怎么理顺金融监管思路,成为人们着力关注的三大问题。基于现实的分析和理论的思考,认为:让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关键在于大胆尝试、准确理解“自担风险”、正确理解“民间资本”;靠人际关系和利益相关防范金融风险是短视行为,虽然在一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生效,但难以抵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路即“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值得进一步研究,建议修正为“合规放松管制,合力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提升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自主创新水平以及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进而优化该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总体及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地区生产总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等数据,运用泰尔指数、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高度化、灰色关联分析和协整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关联度大小。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未来尚需通过制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以及完善和实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生产端的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在构建平衡增长路径下多部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三次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对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升级的影响,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工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服务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同时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技术进步则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差异会引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推动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价格机制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即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推动以就业结构改变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事实。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面板协整技术分析1990年~2008年中国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是包含单位根的非平稳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从长期看,金融发展并没有直接推动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但是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技术进步又对对外贸易产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间接影响对外贸易升级。其政策含义是:若要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则需要变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