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经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化与经济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不同参与者的博弈过程及其约束条件的分析入手,对经济转型中财政分权化与经济稳定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由于信息不透明以及缺乏有力的预算约束,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分权化导致了地方政府某些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这些负面影响并非财政分权化改革本身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由分权化过程中相应的配套制度未能建立所引起的。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对预算及地方政府的其他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中的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体制下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低效运行是1985年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的直接诱因.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农村经济体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构成了此次基础教育财政预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后基础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绩效要明显优于改革前,分权化改革达到了制度设计者的预期目标--增加基础教育投入以扩充儿童入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是否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是在经济体制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制度原因;不良贷款的处置损失将在未来由国家财政、中央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分担,未来分担损失降低了对当前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对中日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由于拥有国家政府担任主导者和终极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与日本相比,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迅速并且前景甚佳;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人民的财富安全性和经济安全性在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5.
6.
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银行改革的背景下,银行的不良资产仍然是阻碍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在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用激励相容约束机制,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持有,激励不够充分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银行改革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的分权与公共品供给: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转型中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内在联系;进而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结构模型,在控制住财政分权与公共品内生关系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 GMM)检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推论:分权对"硬"公共品供给有明显加速作用,时"软"公共品供给有明显抑制作用;经济较差的地区,分权速度会加快,其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权速度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快;人口密度较高、经济较好的地区分权速度会减弱;分权程度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发展型政府"更偏好"硬"公共品供给,因而更偏好高分权.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评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高鹤 《经济学动态》2004,(6):08-112
1979年中国改革之初,中央政府由于面临财政压力,首先实行了向地方政府进行财政分权,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等一系列分权改革措施。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改革之初及经济转型过程中所进行的这些分权改革对中国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我国财政风险问题时,大家关注的焦点主要在由财政行为、特别是政府公债引发的财政风险上,其实,我国由非财政行为所可能引致的财政风险可能要远远大于由财政行为产生的风险。本文试图从性质和规模两个方面对我国非财政行为中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可能引致的财政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与地区市场分割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勇  李真 《财经研究》2008,34(2):88-98
财政分权对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在实证上仍然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文章首先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测度了378对省际间的市场分割度,随后,利用1986~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经济分权、对外开放、FDI、相对财富、政府相对规模、预算外支出占预算内支出比重和地理距离对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重点研究财政分权对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市场分割度,尤其是收入分权,而经济分权则降低了市场分割度,有益于市场一体化进程。此外,FDI、对外开放、政府相对规模、预算外支出占预算内支出比重是加剧市场分割的因素,而相对财富的提高则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最优财政分权度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集权或者过度分权都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个最优财政分权度,并与最优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本文对我国1985年至2000年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优财政分权度为66.67%.同时指出,我国的财政分权并不是面临一个是否应进一步分权或集权的问题,而是应该朝着制度完备的分权方向发展,使得财政分权通过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公正化而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1999-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对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分区域看,提高税收分权度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消极作用。其原因并不是税收分权本身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而是不合理的税收分权制度安排,抵消了分权带来的激励效果。因此,要提高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激励效果,就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税权关系,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理顺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关系,明晰各级政府的税权范围;理顺税费关系,规范制度外收入渠道,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4.
黄君洁 《经济前沿》2010,(2):114-125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财政分权实践的不断推进,财政分权理论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不乏对财政分权后果的研究,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相关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财政分权的利弊之争持续不断。因此,有必要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进而获取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文章建立了一个结合两级政府、三种支出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发现除了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外,其他类型的政府支出以及财政分权(由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比例反映)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正负作用取决于支出的初始值和支出的相对生产率诸因素.最优的收入分配比例(指政府的净收入)应该与该级政府的生产性支出的相对生产率相对称,转移支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于调整初始税收收入分配的不均带来的对这个标准的扭曲.每级政府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越小越好,以维持政府能正常运转即可,而每级政府的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应该与该种支出的相对生产率相对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经济学文献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发现,不论从整体还是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的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而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及TFP增长率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这种金融发展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进一步指出,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是造成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融发展、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丽  覃成林 《经济地理》2009,29(4):583-588
通过对我国28个省份1990-2004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分析,考察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以及与金融联系紧密的财政分权对于这种影响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却没有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而财政分权对金融发挥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也各不相同,其中仅在东北地区和西部有利于金融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他地区则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还考虑了金融政策因素,以及经济的非国有化等反映市场经济制度的变量对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区域金融的角度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levels and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s the extent of local governmen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creases, the level of new investment by firms under their jurisdiction rises. Furthermor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n impact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by aggravating over-investment rather than alleviating under-investment, leading to a situation whereby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vestment efficiency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 Finally,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over-investment, under-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s not different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suggesting that economic leverages are the dominan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s another determinant of firm-level investmen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efficiency, which broaden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sulting in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9.
厘清1978年后中国的财政分权到底\"分\"到了什么程度,这就涉及一个财政分权程度衡量的问题。本文通过特定的指标设计,采用1979—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各省级地区以及四大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进行了数量化度量,得到了各省级单位的平均财政分权度以及各地区间的财政分权度差距,这可以加深对中国财政分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