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型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起源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战略方面,中日两国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自主创新在两国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自主创新在两国实践中的地位之间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反差:在日本,自主创新并不是显要的政策议题,却是企业实践的基调;在中国,自主创新即使在2005年之前也存在于政策话语体系之中,却没有成为企业实践的主轴。这样的两种反差反映出两国的创新战略具有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设计应该将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的影响纳入考量之中。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   总被引:107,自引:0,他引:107  
于津平 《世界经济》2003,26(5):33-40
东亚经济贸易关系的加强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为了分析这一影响 ,必须对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模式进行比较。本文利用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数据测算了1 980年至 1 997年中国与其他主要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行业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结果表明 :中国的出口与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的进口之间互补性较小 ,而中国的进口与中国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出口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因此与上述经济体合作关系的加强有可能导致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无论在出口还是在进口上均具有互补性 ,对日经济关系的加强有利于中日两国更好地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
历史表明,日本的东亚政策历来是其整个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亚经济战略也是一样,在日本整个外向经济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战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特别是在世界性的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日本垄断资本及其政府从本身的利益出发,重新制定和调整了其东亚经济战略,不言而喻,日本的战略对于东亚地区经济(包括正在推行改革开放路线的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看东亚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亚奇迹的取得是东亚经济在特殊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下实行赶超战略的产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奇迹也是东亚各国政府充分利用了其当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结果.这些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包括:(1)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6.
7.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东亚模式是指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内经过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范式。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广泛内容。在政治上,东亚模式的特征是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  相似文献   

8.
9.
刘露馨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10):71-100+166-16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国竞争的驱动,美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多轮旨在提升国家能力的国家制度建设,从而大踏步地从一个守夜型国家演变为一个有美国特色的发展型国家,即政府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使命。美苏安全竞争促使美国国内兴起了一个以国防部为核心的安全导向的联盟;美日经济竞争催生了一个以商务部为核心的发展导向的联盟。这两个政治联盟都试图增强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主导作用,但它们之间的权力冲撞曾使美国的发展型国家呈现隐性、分散式的特征。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遭遇到来自中国的经济与安全双重竞争压力,安全联盟和发展联盟才形成合力,推动一个更加显性的、聚合式的发展型国家逐渐成型。与旨在实现经济追赶的东亚发展型国家相比,美国式的发展型国家以维护全球霸权为目标,除对国内市场进行干预之外,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外交能力干预国际市场。研究表明,大国竞争压力促使美国不断调整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以应对外部挑战,而学界对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和“弱国家”的传统定义只是一种“学术神话”,急需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实施的东亚区域合作战略将决定东亚经济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区域战略的转变并探讨其参与东亚合作的障碍性因素,得出日本只有增进亚洲认同感,循序渐进地开展合作,积极发挥大国作用,才能分享区域一体化的巨 大利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日本推动东亚国际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致力于推动东亚国际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是循环资源的跨国移动;目标是促进东亚国际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和构建东亚国际资源循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东亚地区循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处置,强化防止循环资源非法输出入的对策,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循环资源跨国移动的机制等。日本推动东亚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有必要积极开展宏观层次上的国际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这是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的需要,是解决我国循环资源跨国移动问题的需要,也是发挥我国应有作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域内合作的重要性,东亚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十年之后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呈现出了一些新态势。与此同时,鉴于中国及东亚各国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东亚区域合作应在遵循东盟主导的基础上开拓互联互通务实合作,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I. IntroductionOn 4th May, 2005,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China, Japan and Korea(ASEAN+3) decided to take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The Finance Ministers of the 13 ASEAN+3 countries agreed to strengthen the Chiang MaiInitiative (CMI) into a more effective and disciplined framework by: (1) integrating the CMIwith an enhanced economic surveillance process for the ASEAN+3 countries; (2) adoptinga collective activation and decisio…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亚地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加速发展,但拥有巨大合作潜力的中国和日本在探讨自由贸易协定方面却出现了相反的势头,日本不仅回避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地区与中国展开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竞争,而且在中日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继续制造矛盾。实际上,这些现象是日本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可以从日本外交政策中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却步履蹒跚,相对滞后。本文拟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进程及其相对滞后的原因作一较为客观、深入的探讨,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Ten countries—most completing their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t-based economies to market economies—are slated to jo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in 2004 and four additional countries are expected to become members at some future dates. Despite the relatively small economic size of the accession countries, this type of deep integration can have non-negligible effects on countries outside of the preferential zone as the reduction in barriers across partners leads to a re-orientation of trade.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the extent of trade adjustments and the economic impacts it will have on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 using a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The overall macroeconomic effects on East Asia are small. There is some trade diversion, but there may be an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market penetration in some sectors of the expanding EU for which East Asia has a mark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paper also assess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linking trade openness to productivity and lowering trade costs between the accession countries and the EU-15.  相似文献   

17.
唐永光 《特区经济》2011,(1):99-101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以此来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东亚国家的政策取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入制度性安排的快车道,这也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另外,美元区与欧元区的相继建立和运行不仅证实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问题上取得成功的信心。本文将要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问题做以探讨分析,从而说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东亚双边出口贸易流量与潜力: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丹 《亚太经济》2007,(6):7-10,19
本文利用东亚1995-2004年面板数据建立东亚贸易引力模型,对东亚区域内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和潜力进行研究。研究显示,经济规模、中国-中国香港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国际直接投资、国家间地理距离和金融危机是东亚双边出口贸易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林晖 《亚太经济》2007,(1):44-46
劳动力要素在货币区内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跨境流动性是货币合作机制得以长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东亚各国和地区目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征对劳动力跨境自由流动构成阻碍,必须进行双边和多边的统一和协调,以促进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合作,推动货币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20.
Why slower growth and high inflation can occur concurrently, while in other cases growth can be non-inflationary? Why did aggregate demand policy sometime fail to work, given an orthogonal shock? This study ponders on these queries by estimating the aggregate supply and aggregate demand curves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Applying the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SVAR) with the restrictions a-la Blanchard and Quah, it is revealed that while the AD and AS curves in most cases follow the textbook definitions, in some countries the AS curve is so fiat that demand expansion would have been effective to stimulate growth, and supply-based policies would be more desirable to control prices. We also found that during the crisis the supply shock played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ice fluctuations, suggesting that focusing on AD management alone was not the best approach to 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