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左小平 《商业研究》2002,(17):41-4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贵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消费模式的研究,探寻其构建生态消费的有效实现模式,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对于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基于木桶原理、竞合发展以及比较优势等研究原则,从对外开放资源生态位、基础设施资源生态位、创新资源生态位、服务业资源生态位、工业资源生态位、农业资源生态位、生态环境资源生态位7个维度测算郑州市高质量发展的绝对水平及在流域内各城市中高质量发展的相对水平,并针对郑州市的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路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矿产资源深度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涌现.通过对攀枝花市自然资源、湿地、土壤侵蚀、自然保护区、矿山生态等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攀枝花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系统生态学原理方法,提出了攀枝花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段泽  王志亮 《商》2013,(17):77-77
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1)生态文明城市的定义 生态文明城市既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和贫困集中的特点,二者之间的耦合性呈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加之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地位使其发展中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分析认为,造成民族地区生态一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理念下的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以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它必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应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生态经济,通过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98—2007年河北省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纵向比较这10年间河北省旅游发展情况和旅游生态环境情况,得出河北省旅游正处于消耗生态资源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提出以提高个人旅游消费作为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更要提高环保意识来改善旅游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加之违反生态规律,滥用资源,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一直居于上游水平,但快速的城镇化水平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导致全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其主要表现是: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城镇产业布局与适宜人居的环境要求相矛盾等。要治理城镇生态环境,缓解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给城镇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黑龙江省政府应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协调、制约及分配功能,确立保护环境的发展导向,调整城镇产业布局与结构,限制破坏环境的发展措施,鼓励保护环境的各项举措,以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伴相生,在我国西部地区表现明显,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和贫困问题尤其严重。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当地的居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源利用率低,贫困发生率高。当地政府应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良循环;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反贫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合理地选择开发模式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潜力,才能摆脱贫困,走上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方面构建生态环境仿真模型,并提取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及调节因子,划分延续发展型、经济优先型、环境优先型、可持续发展型四种“生态-经济”情景,结合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组合权重赋权法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仿真模拟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开展生态环境仿真研究,结果表明:2019-2025年湖南省实行可持续发展型对策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此,提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鼓励生态技术革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格达奇是2000年被国家环保局批准的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中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但近年来,加格达奇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威胁,资源急剧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水土流失加剧,草原退化严重。要达到生态城市的预期目标,还须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均可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丽江市华坪县境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华坪县应加大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与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及保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克克 《商》2014,(17):56-56
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固有矛盾和缺陷最终会以生态危机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社会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是需要条件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性,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建立环鄢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西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分析当前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生态足迹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05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6.21 hm2,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0.43 hm2。尽管目前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最大、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呼伦贝尔草原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赤字为2.35 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阳宗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条件与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特色,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强环保生态建设、科学控制生态容量、精品打造重在特色、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的思路和措施,构建阳宗海生态旅游示范区。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对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预防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的经济补偿的总称。生态系统的可恢复性和生态资源的稀缺性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依据,生态正义和环境均衡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目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是我们评判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的原则,效率是我们评判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分析了泰安生态旅游资源,提出了发展泰山生态旅游的构想,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泰安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的范围内,以人为中心的主系统和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关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论、生态学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从而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