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探讨商业方法专利的内涵以及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详尽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细分情况,从战略发展角度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应加大以商业方法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银行史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中国成立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迄今不过百余年。但恰逢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制度创新与金融投机并存,管理失当与政治危机同在,使得银行史呈现出令人目眩的景象。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又花了不少时间才统一和理顺了中国的金融秩序。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今天的金融秩序不可能和鼎革之前几十年的金融秩序截然斩断,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下半年以后,有关"中国银行业垄断暴利"的说法,通过媒体传播,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一说法并不成立。首先,中国银行业并不存在暴利。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是建立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基础上取得的。其次,垄断和竞争是指一个产业范围内的市场格局,银行业作为一个金融产业并不存在垄断问题,中国银行业市场并非垄断市场。最后,减少银行业收费并非消解"垄断暴利"的正招。提高收费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依然是中国银行业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是"卖方优势",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快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公司债券等金融产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以给城乡居民以选择权,强化银行业监管和加快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4.
确定性是对税收制度的首要标准.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现行税收制度的考察,发现仍存在背离确定性标准之处,主要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营业税制度和企业所得税制度基本空白;对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理解分歧;营业税在国地税管理权限划分不甚清晰.  相似文献   

5.
金融制度变迁与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制度的变迁是沿着"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这一路径演进。同样,中国分业经营的形成也是一次在中国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近些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也更加明朗,中国加入WTO之后,原有的分业经营的制度均衡必将打破,因此,在以风险分析为依据选择实现金融多元化经营过渡模式和设置转变进程是我国未来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威 《经济师》2002,(12):88-89
文章介绍了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 ,同时对中国银行业建立金融监管机构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面对入世后5年内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我们应该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国外金融机构的挑战。我国银行业的特殊机制,决定了对其进行改革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就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发生前,许多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风向标,纷纷放松金融监管。在最少的监管是最好的监管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指导下,国际金融市场创新日益加快,金融产品日益复杂。但由于对复杂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远远落后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2014,(10):118-125
商业银行未来主要面对的仍是信用风险的挑战,而流动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监管环境的变化和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加以缓解。经过压力测试,预计在GDP增长率7.5%左右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一段时间,不良贷款率可能增长到1.1%12%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经济活动中,制度作为行为准则决定着经济活动发展和各种经济关系展开的框架,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得出中国银行业发展和制度变迁联结在一起的结论。在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格局的条件下,中国政府通过制度因素所进行改革的动力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急切需求,这种动力需求决定着中国银行业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于促进银行业的整体发展措施应该是有效的。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中国银行业在制度、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改革又体现出强烈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色彩,而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1.
产权变革:中国银行业改革之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仁智 《生产力研究》2005,(5):53-54,59
本文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状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是中国银行业改革之本。同时,对正在进行的中行、建行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hinese banking system and concludes that, despite serious problems, the risk seems small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a financial crisis will occur that will pose severe probl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 internal financial crisis, however, could occur.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many of China's banks is questionable. The government and central bank authorities acknowledge the situation and have taken some steps toward reform. The most serious threat to the banking system lie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NPLs)--many of them policybased loans extended by state-owned banks to money-losing state-owned companies with little expectation that they would be completely repaid. China has been taking measures to keep the problem from worsening and has created four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to dispose of NPLs that still have value. Since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began in 1978,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modernising their banking system, although they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ameliorating factors that still keep its financial and foreign exchange system viable. China's continued high rate of growth and high savings rate have funneled deposits into the banking system, while a $20-30 billion annual trade surplus together with an in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t about $40 billion per year have resulted in an accumul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exceeding $200 billion. China does not carry an unusually heavy debt burde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although its short-term borrowing in foreign currencies has been increasing. China does not currently face a serious risk of either a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crisis--unless, of course, a severe and prolonged world recession occurs that adversely affects Chinese exports as well as the in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开放型经济建立的经验分析——对外开放30年的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开放30年是中国建立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30年,本文在论述改革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战略方针,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做出明确判断,规划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是引导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特点和经验教训中的重要方面作了回顾和反思,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比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要低,但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打破了改革的初始阶段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障碍,实现了改革与发展同步进行并互相促进,实现了渐进的转轨方式,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实现了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总体目标,树立了藏富于民和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思想.在总结改革的误区与教训中,分别对1988年夏季的价格"闯关"、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作了分析.文章最后就如何评估渐进方式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的风险、如何正确地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如何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如何处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假说.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质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决定了国有金融制度安排.在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的共同作用下,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成本上升导致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件随着经济转型,三种推动力量的此消彼长将最终推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银行体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谢蓓 《生产力研究》2006,(10):48-49,64
就市场结构而言,中国银行业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类似: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按照SCP范式,相同的市场结构应该导致相同的市场绩效。然而中外银行业的效率差别却相当大。如何解释这对矛盾?通过分析,文章提出了集中度并不一定与竞争程度必然相关的观点,指出决定中国银行业绩效的并非现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是竞争程度,进而提出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较高竞争度的寡头垄断市场,并分析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主要文献,然后构建了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理论研究框架,并进一步对美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与总收益的关系做了OLS回归、协整、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发现:综合化指标、传统业务收益增幅、银行规模、资本结构均与总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9期、第18-24期,美国银行业综合化指标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正,第10-17期,对银行业总收益的冲击为负;综合化指标对美国银行业总收益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银行规模,然后是传统业务收益增幅,资本结构的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searches X-inefficiency and scale economies in Spanish cooperative banking between 1988 and 1996, using the stochastic cost frontier methodology. The Translog cost function, with three outputs and three inputs, is used to measure X-inefficiencies across time and size.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there is no important reduction in inefficiency levels, so de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panish cooperative banking market. We can see that large cooperative banks are less inefficient than small ones, indicating that it would be convenient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se kinds of banks in order to reduce inefficiencies in this sector. We also find scale economies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是会计法制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会计法制建设经历了适应改革开放对会计法制的需要,会计走上法制之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规范体系创新;适应加入WTO的需要,中国会计规范体系与国际趋同三个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技术性特征背后体现的是法律上受托人的义务和责任与委托人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未来中国会计法制建设应从三方面着手: (1)提高<会计法>立法质量和水平,处理好<会计法>与<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其他相关经济法律的关系; (2)将会计准则的技术规范性上升为法律规范,提高会计准则的法律效力; (3)重整会计法律责任规范体系,改变<会计法>主要由财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强调会计违法行政责任追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