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法制化、规范化,这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地方立法的内在动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构建国际与国内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这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地方立法的外在依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要坚持"开发与约束相结合"的方针,处理好保护、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可借鉴其他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同时明确西藏地区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冯娟 《魅力中国》2014,(5):85-85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工作的体现,也是群众文化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孙军 《魅力中国》2008,(4):97-98
现在我们所要保护的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几何时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性的根本所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一味建设现代的东西,而忽视了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继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也只有靠整个民族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也因此我们必须向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运用SWOT法,重点分析日喀则地区民族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针对民族手工艺存在的不足,从运用IS-LM模型角度出发,试图提出切实可行,同时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日喀则地区发展实际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各种不同的价值形式中,认真分析其经济价值的特点,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楠楠 《魅力中国》2011,(10):365-365
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已经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在反对非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该发挥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走马镇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古镇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得到了创造和交流。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丈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11.
穆文俊 《魅力中国》2013,(17):88-88
本文基于对传统礼仪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古代礼乐文化背景下,仪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性,也是礼仪的相互影响作用对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礼乐”概念。对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要从“礼”、“俗”的视角分析某些古老的音乐现象.可以进一步澄清古代对于礼俗相互作用下音乐的发展.更深刻地揭示出隐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李星婷 《今日重庆》2006,(7):106-107
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讲述者众。主要包括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生活故事等。抢救、保护走马镇民间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够为社会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研究资料,展示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 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郑颖 《发展》2008,(12):120-120
中国是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源自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社会的必然产物。由于工业化的大发展造成了非物质文化艺术逐步消逝。通过农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浅析了农村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营视界》2008,(1):48-6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为使这些古老的特色文化在我们的记忆中更好地留存,2007年底,我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71项(84个子项)名列其中,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竟技、民间美术、民间传统手工技术、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其中有六项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着沧州的历史,久而久之成为这个城市的风采。无论现代化的文明如何抹杀一个城市的个性,只有属于风骨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从而让一个城市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精神。 现我刊特开辟专栏,把我市已列入国家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以简单介绍,这些资料的收集得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姚重军  刘万武  雷慧 《发展》2008,(10):107-108
我国的文化生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行为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剖析其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7.
顾希佳 《杭州研究》2010,(1):163-168
传统戏曲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重要门类,本文在回顾杭州市范围内戏曲曲艺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历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进一步论述当前应该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黄倩婵 《魅力中国》2014,(13):94-94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洒落在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职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翁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韶关市南部,是粤北的南大门。它历史悠久。建县于梁承圣末年(公元554年)。是广东最早的16个建制县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我们去挖掘、保护和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9.
陈娥 《理论观察》2013,(3):82-83
随着经济发展和审美消费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成为各发达国家和地区争相掠夺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保护和立法保护为主,而在司法诉讼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制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侵权具体类型出发,探讨外国的保护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借鉴他国有效的制裁保护制度,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中引入公益诉讼,针对我国目前诉讼制度存在的障碍,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20.
2009年4月,四川美术学院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几台电脑外,就是满屋堆满的包括文字、摄影、录像带各类资料,这是历时两个月参与抢救发掘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十位重庆人的心血和汗水的凝结,一个丰富的地方生态的完整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