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修明慧 《黑河学刊》2008,(5):131-134
失业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不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无法克服,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难以避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失业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超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失业存在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制度下,说明它有着超越制度特性的一般含义。失业一般含义是指劳动者失去工作岗位和相应收入。失业的这种一般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治理失业时采取长期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失业保障制度是制约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建立和完善失业社会保障制度.是摆在理论和经济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应该说,失业的现实很自然地提出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却存在着失业保障制度明显供给不足的问题,文章给出了实现失业保障制度供求均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习惯于国家分配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人人有工作,几乎无需探讨失业问题。面对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失业,大家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不少模糊的认识。正确地看待失业,对于统一思想、解决失业,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一、对失业问题的基本分析和判断1.一般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在总量、结构、时间、空间上没能有效结合。我国目前出现失业的主要原因有:(1)供需不协调。劳动力过多而经  相似文献   

5.
反失业斗争     
实现充分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反失业斗争更加重要和艰巨,我国在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已发生全国性的失业风暴,可以说,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将是失业问题,反失业斗争必然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郁文 《开放导报》2004,(3):109-110
垄断是我国现阶段造成失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目前的垄断主要是行政性垄断,通过“行政性垄断-效率衰减-资源流失-失业外溢”这样的传导机制,产生对就业的影响。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是这类失业治理的对象。基本的治理思路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竞争、分类制定国企改革的目标并改进对公共部门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非自愿失业。大学生非自愿失业的类型特征主要有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业弹性系数较低、产业链低端落后、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分割是造成大学生非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大学生非自愿失业问题的解决。定一个涉及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归根结底要依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失业状况浅析陈卫平日本失业率较低或者说很低,似乎已成为一个无须再考虑的常识性问题。的确,在西方国家权威性机构或经济类报刊定期公布的各国经济动向数据中,日本的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明显处于最低水平。对于不少研究者来说,这一问题也就常常成为积极评价日本战...  相似文献   

9.
农民会失业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隐性失来;定义与事实 隐性失业的一个通常的定义是:劳动者具有名义上的劳动关系,但在事实上由于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足而处于在职失业的现象。隐性失业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我国亦是如此。 近年对隐性失业的研究正是热点,涌出了很多文献。但是它们都集中在我国城市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问题上。但严格地讲,隐性失业并不仅仅集中在城市,我国广大的农村同样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 农村隐性失业的描述当然可以沿用隐性失业的定义来描述。但更通俗 的描述也许可以是“三个人的田五人种”。中国的隐性失业以农业领域为最严重,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已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在市场机制的催化下,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权更迭和结构转换频繁。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隐性失业显露出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本溪市是辽宁省以“煤铁之城”著称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一五”时期确定的重工业建设基地,在建国初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资源枯竭、产业经济转型,国家曾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扶持。然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必然要随之转换,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大量富余人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人实质上是在岗的隐性失业者。隐性失业是指表面处于就业的劳动者,实际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不能享受失业救济和政府的再就业的帮...  相似文献   

12.
张永华 《中国经贸》2011,(6):161-161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充满挑战,而加快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然而,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同时攀升,“增长型失业”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在转型期,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增长的矛盾,备受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14.
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过高的失业率往往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寻了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悖的现象,并据此总结了我国出现高增长伴随着高失业现象的原因,即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总量等历史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文章提出了四条缓解失业的对策,即保持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调整劳动力结构,完善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理想水平,实现充分就业,成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它经济资源来说大大过剩的人口大国。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剩的劳动力通过牺牲效率的办法在生产单位内部隐藏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发挥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实践中突出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习近平认为,浙江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在许多问题上程度不同地比全国先期遇到,比如促进社会公正问题、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失业持续时间与再就业者收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者工资的影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然而,在理论上,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后工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所以确定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后工资的影响是一个实证问题。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失业持续时间对中国城镇人口再就业后工资的影响,发现失业持续时间每延长10%,再就业后工资就下降0.46-0.55%。  相似文献   

18.
苏航 《魅力中国》2010,(35):114-114
失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进展。但改革开放后,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失业问题也El趋严重,我国失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急待解决。特别是在当下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更加成为了政府稳定社会、促就业保增长的重要前提之一。文章主要就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寻求解决和完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方失业理论对构建我国失业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失业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1997、1998、2001年失业问题相继被列为我国国民关注的头号社会问题。解决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思维,而我国的失业理论相对来说是“贫乏”的,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失业理论对构建我国的失业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下岗失业则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社会事件。下岗失业具有双重作用。从宏观意义上,一方面下岗失业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从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下岗失业又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必然伴随物。从微观意义上,一方面下岗失业不仅影响着个人生活安定和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下岗失业又是现代中国人必须而且应该面临和适应的生活事件,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20年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分两个阶段进行的渐进模式,其特征是从社会边缘领域开始,再深入社会核心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