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力供应紧张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提高了电力弹性系数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发电量增长,至1997年电力供应形势的判断已经达到基本平衡,全国电力生产能力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增长需要,除1993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高年份电力弹性系数为1.13以外,其它年份电力弹性系数一直小于1,1998年电力弹性系数最低达到0.36.由于多年来一直以电力弹性系数作为判断电力供应形势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经济增长水平确认电力生产增长目标时一直以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作为判断依据.但自2000年以来,电力弹性系数开始出现大于1的势头,并且逐年提高,2002年达到1.31,2003年上半年根据经济增长水平和发电量增长情况测算的电力弹性系数已经达到1.86.近两年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GDP增长速度维持在7%~8%左右,电力弹性系数如此快速的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2.
吕俊峰  刘艳萍 《北方经济》2012,(18):105-106
一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用电需求量也呈加速增长趋势。2003年开始,全国GDP连续5年保持10%以上增速。全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加速增长。这些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大于GDP增速。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不断地给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00年开始,我国用电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没有电力工业的高速增长就无法支撑这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加快,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将持续一个阶段。由于这次电力加速增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相似文献   

3.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八个区域的面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八个区域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了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全国电力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八个区域的电力消费虽有差异,但总体来看,资源禀赋相近的区域电力消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带动了相关电力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新疆电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电源结构不合理,独立电网使新疆电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电力行业能耗高、投资过热,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年上升,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过高.如何将电力产业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新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电力需求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才能继续保持稳定旺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文章采用恩格尔—格兰杰(E-G)的协整检验方法,分析1980—2009年间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电力消费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强化了用电力消费对GDP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第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变化,对我国电力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任何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电力都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因此,在研究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电力与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时,就必须重视电力与产出量的增长、产出结构、投入结构、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国务院批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成立中国电力监管委员会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开始由垄断走向竞争。采用Chow预测检验和递归最小二乘法中的一步预测检验对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长期协整关系中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研究,进而对电力体制改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2002年是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关键年份,电力体制改革对提高电力生产和利用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长迅速,如何有效实现电力的控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当前的各项热点技术出发,对电力控制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王杰  许小忠 《浙江经济》2003,(17):16-18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即电力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诸多数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动.是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供求关系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省工业用电量的增长超过了工业产值的增长,不少人对此颇为费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2000—2018年南京市电力和经济产出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对电力消费的影响,并借助H-P滤波周期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判断了电能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周期规律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具有较大影响。随着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对单位GDP电耗的增长拉动作用愈发明显,导致单位GDP电耗出现“反弹”现象。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南京市的用电量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电力产业是国家基础能源产业,其发展如何关乎到国计民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电力施工企业承担着电力企业的建设工作,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做好内部会计监督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管理效率,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安全。文章在分析加强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特点,深入探讨了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的出现掀起的一场革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电力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与电密切相关,电力的发展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并且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电力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之,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将对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做一下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电力行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十五”时期,电力行业的发展有了长足进展。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能源需求迅猛膨胀的大背景下,电力生产出现了两个超前增长的局面:电力增长的速度不仅明显超前GDP的增长速度,而且超前于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就电力行业投入而言,为了尽快缓解电力“瓶颈”,电力投资建设逐年加速膨胀。“十五”期间,电力投资年均增长21.6%,  相似文献   

15.
李博  邹舢 《新财经》2004,(12):96-96
由于石化、电力、能源等产业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先行产业,只有这些产业具有了足够大实力,在中国经济的增长才会有可持续性。我们把这些产业归为基础产业,其成长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6.
1996—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处于调整阶段,经济增长减速,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随之下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2000年后,中国经济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7.
电力的生产与消费有着与普通产品不同的特征,表现在电力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以实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电力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任何变化都会在一个完整的网络中以光速传播开来。同时,由于电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一次性供给与需求必须时刻保持平衡。电力工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社会公用事业,经济及社会发展与电力消耗密不可分。电力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8.
在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中电力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电力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社会经济与电力可持续发展,给出了电力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涵义,并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对我国今后电力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高歌、稳定和发展的整体性措施,使其经济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尽管这两年中国政府为防止经济过热而采取了紧缩政策,但许多外国学者估计,中国1994年经济增长率仍达到了11%以上。在农业方面,虽然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农业总产值依然增长了3.5%。在1994年中,中国政府对人浮于事和亏损的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另外,中国政府在电力、交通、电信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今后经济的进步奠  相似文献   

20.
吴倩 《走向世界》2010,(4):76-77
近年来,印度经济每年以6%~8%的速度增长,其国内电力装机目前只有1亿多千瓦,发电量远远不够,每年至少影响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根据印度2007~2012年第十一个五年国家发展方案,计划兴建多座发电厄印度发电市场充满很大的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