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我国城市土地改革存在的问题,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实践: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可持续发展土地;"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相协同。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本文试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的土地有偿使用及其收费标准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一)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存在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要了解地租必须了解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占有的垄断。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①这是法律观念上的所有权。“法律观念本身只是说明,土地所有者可以象每个商品所有者处理自己的商品一样去处理土地。”②而对这种所有权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则只能有什么样的土地使用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使用权可以完全分离。“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代表一定的货币税。”③即凭借  相似文献   

3.
文晓波 《乡镇经济》2011,2(1):53-57
文章分析了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分配现状,在结合马克思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芳娜 《特区经济》2010,(12):175-176
土地是农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拥有土地是农民与社会其他人群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村家庭的核心秉性。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由于各地经济加速发展,需要征占农民的土地,一部分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以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阐述了地租的产生及其最终的归属和分配问题,可以为保障我国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社会主义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现在承认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包括绝对地租理论是社会主义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人多起来了,但也还有些同志只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级差地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绝对地租。这是理论上不彻底的表现。他们误解了马克思的某些论断,如马克思说过:“凡是土地私有制(事实上或法律上)不存在的地方,就不支付绝对地租。”在这里马克思是说明资本主义的地租,土地私有制是指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这就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以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家的才能--利润,而成为"四位一体"公式.这个公式概括了经济学分配理论的中心,即在生产中,工人提供劳动获得了工资;资本家提供了资本,获得了利息;地主提供了土地,获得了地租;企业家提供了企业家才能,获得了利润.  相似文献   

7.
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和“三农”问题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实质和根源都跟土地有关,其治本之道在于完善土地市场。该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该文提出在部分土地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确定土地使用费征收客体,以及按照地租的不同类别进行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8.
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和“三农”问题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实质和根源都跟土地有关,其治本之道在于完善土地市场。该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该文提出在部分土地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确定土地使用费征收客体,以及按照地租的不同类别进行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
上海已经进入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并道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必然涉及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间尤其是涉及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分配的问题。本文以城市化中的失地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土地权益受损的热点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于目前农村耕地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从涉土法律的突破性地方立法、土地开发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实施土地的质量和地租评估、真正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目的是为解决上海的"三农"问题寻求破解之道;为上海建设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地租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核心成果,也是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关土地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石。以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文本逻辑为线索,揭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地租生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资本主义地租外延上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及其关系、唯物史观下的资本主义地租演进规律等的核心要意,阐释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的"以生产关系为标准的地租属性方法论、工具价值与制度价值对立统一的地租功能方法论、整体性与结构性相结合的地租结构方法论"三维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期为认识当前以土地出让金为主体的相关土地收入及其本质属性、分配关系、政策诉求等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对农民而言更是安身立命之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在不断加快,其中由城市发展而引发的集体土地国有化问题尤为突出,为解决集体土地资源供给与市场配置间价格矛盾,文章以现代产权经济理论为主线,阐述了马克思地租理论,据此提出集体所有土地地租价格构成,提出了现行征地制度的主要矛盾,分析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展开表现的问题和冲突,最后提出了改革我国征地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分配不合理与收入差距悬殊问题越来越严重。猫儿腻助管理者一夜暴富腐败引发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土地腐败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主要是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在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的性质科技园区往往依托城市,或在城市内部,或在城乡结合部。科技园区的土地主要用于企业、大学、研究所.中介组织和行政机构建房.以及道路交通、绿化、福利设施、商业设施建设等。从用地内容看,属于典型的城城市用地,因此,可以在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的框架下讨论科技园区的上地利用问题。在科技园区,土地利用者可以假定为"经济人",即他们都追求经济效益最优化和花费最少化。土地利用效益和花费直接决定于地租。按古典单中心模型的解释:地租价格与城市中心距离呈反比.越远价格越低.越近则越高。不同区位之间的地租价格差异正好补偿其区位通达性上的差异。地征购的节省费用大致可以补偿克服交通不变所增加的费用。逻辑上讲,古典单中心模型有一  相似文献   

14.
对“城市经营”热的透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从其实质内涵分析,可分为“资金获取指向型”和“服务效率指向型”两类。我国目前的城市经营热以“资金获取指向型”为主导,兴起的内在动力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和土地制度的内在缺陷。这种城市经营存在着引发圈地卖地热、损害农民利益、牺牲居民的福利水平、加大企业负担等方面的道德风险。需要从重构中央地方间行政财政关系、改革征地制度、促进城市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防止城市经营走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益的大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首先是国有资产问题上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大调整。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触及土地资源和利益分配问题。正如农村经济改革,最先改革的、以致每一阶段的改革都离不开土地问题。农业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投入——产出——分配诸方面关系,都与土地体制密切相关。无论包产到户、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规模经营等都与土地利用模式变革为基础。土地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了改革的成败,这是农村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同样也应牢牢抓住土地管理体制这个根本环节。虽然,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6.
按照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就必然要产生绝对地租,换句话说,土地的使用者就必须因使用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土地使用费。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了对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将长期以来实行的城镇国有土地行政无偿划拨制度改变  相似文献   

17.
龙志德 《中国经贸》2010,(18):119-120
马克思地租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方面尤其是现阶段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缺失及其影响,并简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改进方法。马克思地租理论所论述的一些观点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性,学习与研究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国农村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探索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族田经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田,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种重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它牵涉的方面很广,特别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束缚农民的四条绳索之一——族权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史学界对族田问题已开始关注。但有关族田经营的具体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作为族田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族田的管理、田产、地租的经营、土地的增殖、租入的分配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好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发展利益,在农民与国家、企业和市民之间分配的比例,决定于农民对于土地所拥有的权力.权力小,所分配的利益就少;权力大,所能分配的利益就多.因此,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国家政策法律保护下的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收储增值收益分配,关系着政府、原土地所有人的利益共享和收储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提高土地收储盘活效率,提升我国土地收储工作质量,文章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理基础上,通过对土地收储增值利益分配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土地收储工作中存在政策缺乏统一性与科学性、缺乏顶层设计、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针对问题及参考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我们提出开放评估市场、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优先偿付阶梯分享三项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作为土地收储的利益分配相关工作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