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干部”这一角色是实现国家和村民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乡镇干部和村民对村干部都有着不同的角色期望和需求,村干部不仅受到当地习惯、礼俗、亲情、伦理等因素的制约或约束外,其自身也具有特定的利益诉求,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不同于其他的村民但又是村民,实质上承担科层制的某些功能,形式上又不属于科层制的成员。因此,探讨村干部的角色应从“地方性情理”入手。  相似文献   

2.
科层制组织理论自提出以来,就遭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激烈辩论和深入研究.如今,科层制已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然而,作为一个以"高效率"为目标的组织理论,科层制却因其自身种种的缺陷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从我国现行科层制实施困境出发,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向提出些许建议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秋英 《经济论坛》2008,(8):131-132
一、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包、出租欠规范.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交通道路等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由于部分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制度,或者即使懂一些,也是一知半解,再加上私利思想作怪,撇开制度,撇开监督,我行我素,变村民自治为村干部自治,明知故犯,故意搞乱财务,便于混水摸鱼,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村干部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研究其角色和行为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村干部的实然角色,探讨村干部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应该具有的行为,并就如何激励村干部发展农村产业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汪崇金  杨亿  谷军健 《财经研究》2021,47(3):110-124
驻村帮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机制,向乡村选派第一书记是这一机制的新实践.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极大地改善了驻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还会给驻村带来隐性的、难以察觉的变化,比如促进村民之间的信任以及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等.这些主观层面的变化对于乡村社区能力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更为重要.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选取若干驻有第一书记的乡村及其相邻的没有第一书记的乡村,分别组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用调整的信任博弈实验,对比分析了两组被试村民对其他普通村民和村支书、第一书记等村干部的信任水平,量化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给乡村社会带来的主观层面上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相对于村支书而言,第一书记更能赢得村民的信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村民对第一书记的信任与对其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工作的好评呈正向关系.文章运用经济学实验方法从更深层面评估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回应了学术界有关社会资本可构建性的争论.文章还围绕乡村社区能力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韩伟  王晓光 《经济研究导刊》2010,(28):53-55,307
当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引起中央政府高度关注,仅从政府与农户角度进行博弈分析已无法良好解决这一难题。从博弈视角建立两大执行建设主体村民与村干部的效用函数,分析发现:(1)公共物品消费量与总预算收入、公共物品的效用评价呈正相关关系,与对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和消费价格呈负相关关系。(2)在村民与村干部信任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下,村干部比村民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程度更大、更明确。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以期能有效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免税后村干部职能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免农业税前后陕西省勉县百户农民的调查,发现免税后村干部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免税后村干部的工作职能以带领村民发展经济为核心,在基础教育、科技宣传推广上狠下了功夫,并且加强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值得一提的是,村干部更注意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并积极地反映民意。村干部的职能由行政性向服务性转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免农业税以后,村干部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现实困惑。能否保持农村出现的这种“好苗头”,能否真正跳出黄宗羲定律,关键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农村干群关系透视马怀群一、农村干群关系的新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农村社会角色的村干部和农民在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上也有了新的内容。对于村干部来说,一方面作为干部前身的大队干部拥有的生...  相似文献   

9.
在大多数地区,本轮承包期限仅余12年。下一轮的承包期限如何确定,是个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制度的纵向一致性与村民的社会角色两个方面,来观察土地经营者对未来承包期限的预期。通过运用7省1 08个行政村的调研数据,发现制度的纵向一致性对土地经营者土地承包期限预期有正向影响,土地经营者的社会角色不同会导致其对未来承包期限的预期有差异,普通村民对承包期限的未来预期要长于村干部。  相似文献   

10.
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村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层领导,担当着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然而。许多村干部脱离群众,作风简单粗暴,腐化堕落,甚至以权谋私,完全没有服务于民奋发上进的精神。为此,如何有效地激发与调动村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的家族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正林 《开放时代》2002,(3):95-106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复苏的家族,借助村民直选的制度渠道成为影响农村权力结构的社会因素.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揭示了家族结构(房族结构)对村庄的权力配置的均衡作用,以及农村资源的重新配置、村民选举的实际结果对党支部、村委会与家族关系格局的深刻影响.具体地说,在"党强村强"的村庄,家族一般能够与村支两委结成良性互动关系;在"党强村弱"的村庄,党支部在控制村委会的同时也控制了家族社会资本;在"村强党弱"的村庄,恰恰是党支部不能从家族关系中提取社会资源,而村委会获得了这种社会资本,从而能够扮演村民利益看护人的角色;至于"党弱村弱"的村庄,既有可能出现家族暴政,也有可能出现三者共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孙建国 《经济师》2003,(11):18-19
科层制管理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同时又是管理学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科层制管理理论并没有失去理论意义。以西方学者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须注重考察其适应的内容和范围 ,并进一步分析科层制管理理论变化发展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科层制管理具有新的发展趋势 ,管理模式注重向基层协调管理、知识和技术核心管理、人格化管理、软环境管理等趋势转变 ,不断适应和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蕾 《当代经济》2009,(21):96-97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制度下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产物,它已严重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对它的改造刻不容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调动各种力量特别是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当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定位,注重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协调渠道的构建,突出其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村民尤其是村民中的精英分子的基本物质条件、综合素质、参政积极性和管理能力是乡村善治的前提。不过,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程序,保证那些德才兼备、办事公道、深受村民敬重的乡村精英成为法定的治理权威,并且保证普通村民能够有权参与村干部的选举和对重大村务的监督、管理,对于乡村的善治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完全可以说,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构成了近代乡村治理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5.
街道是国家政权的基层,是党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最直接的社会单元,是党的执政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无锡市新区坊前街道地处无锡市东部,2006年4月撤镇建街.撤镇建街后的坊前街道党工委,面对"农村变城镇、村民变市民"服务对象和管理模式的角色转换,带头恪尽职守、带头勤奋学习、带头发扬民主、带头清正为民,努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负责任、能干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大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亲民、惠民、富民"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天价彩礼"乱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是对现有司法制度的挑战.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从夫居传统、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匮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综合导致了这一社会乱象.要有效遏止这种现象,必须结合政府引导和村民自治.政府需精确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一切决策都做到于法有据、 有法可依,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尊重底层群众风俗习惯,引导彩礼问题步入正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优势,建立村域之间联系的红白理事会,鼓励村民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民自治模式在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了"两委"主导型、"两委"分权三种类型等四种主要模式.村民自治模式在经济发展、利益分配和维护稳定的发展主线牵引下,坚持以民生为发展主导、以民本为完善核心、以民权为创新动力,有效地发挥了民生、民本和民权的合力,不断完善与创新包括村民自治模式在内的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大机器和流水线作业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基于"经济人"假设,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实践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对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营企业区域聚集的性质、交易成本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民营企业的区域聚集是一种制度创新,其经济性质是:民营企业区域聚集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制组织之间的“中间性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和科层制组织的替代。因而这种“中间性制度安排”能够在不增加科层制组织管理成本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最后提出推动民营企业区域聚集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科层制的高效率及其负效应 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上,组织管理结构经历了从家庭式管理结构(也称家长制)到科层制管理结构的转变。由科层制取代家长制,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组织管理结构通常包括管理权力和管理程序两个方面。传统型的家庭式管理,其管理权力通常集中在家庭主要成员,即家长一人手中。组织的所有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