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四川省甘孜州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立勤  晏鄂川  何勇 《经济地理》2001,21(2):155-158
大力发展甘孜州生态经济,必须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来考虑,当务之急是搞好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这此再创秀美山川,既是甘孜州生态发展的抉择,更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安危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大力实施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药业等生态经济工程。经过长期的奋斗,结合西部大开发中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地处长江上游的甘孜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最终为州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可持续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2.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其功能定位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共涉及10个市(州)、58个县(市、区),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65.4%,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生态功能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更好发挥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尚未形成协调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筹资模式过度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尚未建立、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体看,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未来应支持生态功能区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对生态功能区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机制、提升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甘孜州藏民居接待业已逐渐成为凸显“康巴文化“、缓解州内旅游高峰期的接待压力、丰富和完善州内旅游产品、缓解地方就业压力的行业之一。要使甘孜州藏民居接待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建立统一、规范、系统的服务质量标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接待标准就必须结合藏民居接待业自身特点、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甘孜州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因地制宜、不失地方文化特色、极强的可行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幅员辽阔,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甘孜州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生物种类繁多,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鄢杰 《宏观经济研究》2004,(1):52-53,63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县,人口近90万人,其中藏族占了约78%,其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藏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国有经济为主,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制约了甘孜州的市场化进程和广大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发展不均衡建国初期,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还有一定数量,此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到1978年减少到只有23户47人。改革开放以后,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又得到了逐步恢复与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很慢,…  相似文献   

7.
根据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位属性和发展水平,可将其分为东北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和中南区域四个片区,各区内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限制开发与贫困属性长期并存、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约束等问题。综合看,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在于财政赤字不断增大、人力资源流失、主导产业规划滞后、第三产业活力不足。进一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突出县域差异化;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绿色服务业增长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重点工程"和"品牌工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康定县赶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了甘孜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技术的提高,数字经济成为当下世界经济的发展主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地广人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地方经济主要以旅游业为主,结合数字技术推广本土旅游业,势必会惠及当地百姓,加强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数字旅游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甘孜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终从经济政策、管理方式、政府支出三个方面给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毗邻的重点开发区作为研究区域,从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四个系统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RITIC熵权法、引力模型、趋势移动平均模型等,对2006—2020年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系统差异比较、空间关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关中重点开发区、陕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间异质性明显。(2)关中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强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弱于两个重点生态功能区。(3)各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总和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拟合度,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具有带动作用。(4)预计2021—2025年,除个别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但幅度均较小。基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际状态和未来趋势,区域间的联动、互助应更加灵活,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区支援低质量发展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功能区建设基础上伊春林区产业转型的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功能区的规划,生态功能区的提出为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产业创造了机遇,黑龙江省主要规划在生态功能区基础上加强对大小兴安岭在发挥生态效应上产业的转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在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对伊春林区产业的转型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影响林区产业转型制度障碍,提出了资源枯竭型林区产业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区生态及资源优势,选择和培育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特殊的发展环境,提出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水晶理论模型,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基准、效益和关联度基准、资源比较优势基准和政策优势基准。以南岭生态功能区为例,基于该模型选择了未来主导产业类型,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生态旅游、特色林下经济、可持续的绿色工业等,并初步分析了各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简述我国生态功能区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根据一定的原则,提出了不同生态区域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限制开发区域的主要形态包括森林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功能区、水土严重流失地区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珠江水系的"上游效应"关系到珠三角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关系到珠三角贫困人口生活现状的全面改善,是全面实现珠三角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珠三角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发展路径包括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金融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经济圈的生态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融合。  相似文献   

15.
实现生态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在西北连片特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有效实践,对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展循环农业、提升科技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殖、建设生态型农村是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对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甘南州处于严重失调,甘孜州属于中度失调。进一步探究影响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旅游增长、生态改善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旅游业发展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工业污染治理和技术进步对协调发展度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识别问题区域是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背景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空间管控和区域治理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76个县级单元的第一产业比率、负面清单涉及农业的总频次及主导产业频次等指标,描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业发展概况及其特征,采用一般指标识别和聚类分析方法识别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问题区域,以期协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四类功能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农业及畜牧业占人均GDP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防风固沙区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将面临更高的农业产业调整压力;四类生态功能区内的贫困县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维护型与水土保持型地区须承受较高的扶贫压力,防风固沙功能区内的县级单位须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应当整合横、纵向的政策与资源,推动政策协同及区域合作以实现高效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18.
庞永真 《经济师》2015,(2):20-21
主体功能区的建立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弥补各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足,为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新思路。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通过主体功能区各区域生态责任的科学划分以及生态资源和生态财政指标的确定,通过生态预算编制、生态预算执行、生态预算决算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从决策、执行到反馈的有机系统工程,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政府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可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制订与实施提供参考借鉴。依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与目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方法(DID),对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政策效应与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湖南省空间开发格局更加清晰,城镇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稳步提升。(2)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显著提升了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发展功能,贡献了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发展功能2012—2018年得分增量的20.63%,但对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功能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对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积极作用有待增强。(3)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与落实。针对重点开发区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农产品主产区的耕地补充、农业发展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支出与人口迁出措施未显著落实。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角度,探索研究解决张承地区贫困和生态问题。该文分析了张承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指出张承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思路和发展方向,并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划分市县级主体功能区和强化技术支撑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