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新创企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区域就业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新创企业的出生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差异较大,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通过回顾大量文献,分析了测度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的方法,研究了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的现状,探讨了造成区域新创企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途径,总结了缓解新创企业出生率区域差异、促进落后地区加强创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而言,是否可以依赖社会保障水平来调整人口出生率,以及如何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来调整人口出生率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1989--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和人口出生率的数据,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社会保障水平是人口出生率格兰杰原因判断;结合此判断,建立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显示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可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并且在社会保障水平不变前提下,人口出生率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走势备受关注,房地产业的定位也颇具争议。本文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着手,对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文献疏理发现,影响我国房地产业未来趋势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二是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地产业的目标定位:短期利益与百年基业;三是消费者投资渠道多元化可能性:单一渠道投资与多元化投资;四是房地产业的替代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本届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研究有利于地产开发商理性决策,同时为政府的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建伟 《发展研究》2014,(10):76-86
我国人口抽样调查死亡率总体上呈降幅不断缩小的非线性下降走势。普查人口死亡率显示,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死亡率仍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降幅存在较大差别。回归分析表明,2010年城市、镇和乡村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与2000年同龄人口死亡率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据此可以推导出不同户籍、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式。根据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式进行趋势外推的结果显示,未来我国城市、镇和乡村不同年龄人口死亡率均将持续下降,女性人口死亡率降幅明显大于男性,城市人口死亡率降幅明显大于镇和乡村死亡率降幅。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地区差异;自然地理条件的殊异;以及民族文化的反差, 是影响东西部人口再生产及其转变的重要致因, 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东西部人口再生产状况及其转变差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不断认识到把农业政策与人口政策联系起来的必要性。大多数的农业发展目标,如提高土地生产率、构建安全的耕作权利以及重新分配土地等被认为受到人口统计学条件的影响。同样,人口统计学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的趋势因农村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这些环境包括土地(产权安排)和相关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乐颖 《经济师》2023,(12):124-126
文章基于六普、七普的人口数据对比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山西省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收缩格局,并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山西省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广泛收缩,空间集聚效应显著,晋西北、忻州西部地区人口收缩程度最高。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镇化是山西省人口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老龄化为山西人口收缩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我国不仅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且由于国内发展差异巨大,在我国还出现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发达国家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决定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而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则使得政府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因素。据此,预计我国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趋势: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制造业则仍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而东部地区政府阻止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总部经济等相关政策,是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相似文献   

9.
南北关联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钟昌标进入90年代以来,南北关联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促使南北方利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密相联。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正在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把世界的生产、贸易和金融等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南北...  相似文献   

10.
邵劼 《经济论坛》2004,(15):64-65
人口是构成市场的主要因素,没有人就没有市场。人口的多少反映市场潜力的大小。由于人口的规模、年龄、性别、出生率、地理分布、民族、宗教信仰、文化水平、职业等的差别,对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制定出符合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营销策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导刊》2009,(12):12-12
马尔萨斯在1789年首次出版的《人口论》中危言耸听地预测,人口增长最终将超越世界食品供应能力。但在工业化席卷许多发达国家后,出生率急剧下降;首先是法国.英国紧随其后,然后是整个欧洲和美洲。当人们越来越富有时.家庭规模也变得更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到2020年瑶族人口发展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并根据此方案预测的结果对瑶族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方案预测的数据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瑶族人口的实际数据非常吻合,因此可以将中方案作为制定未来瑶族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人口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云南省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简述了产生生态问题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的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根据云南5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论了云南总人口增长的未来趋势。最后对云南省的生态问题进行了人口因素分析,提出了缓解生态压力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是推动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三大因素。模拟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三季度我国物价涨幅会小幅度回落,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好转,2011年三季度以后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011年和2012年通胀压力很大,但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提高利率可以有效降低物价涨幅,但也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云  吴雨 《经济地理》2020,40(9):152-159
以长江经济带2010年的131个地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人口健康水平呈现下游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东西梯度分异格局,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健康公平性有待提高。②长江经济带人口健康水平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影响,千人卫生机构数、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对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海拔、气温对人口健康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③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对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均GDP对人口健康水平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分异,千人卫生机构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人口健康水平的正向影响则呈现西强东弱的梯度分异,海拔、气温对人口健康水平的负向影响呈现东强西弱的梯度分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人口红利”作为一个与人口变动有关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依靠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内需市场,积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并驾齐驱,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传奇.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中国财政供养总人口与行政、事业部分的分列供养人口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中国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公共服务需求对整体财政供养人口规模有正的影响,而人口规模、人均转移支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对整体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会有抑制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内在的行为动机可能会造成行政部分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和事业部分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相对下降。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中国长期人口增长将低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中国还将出现一个生育高峰,教育行业仍有发展空间,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未来15年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但结构逐年老化。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尚在开放,预计将在2028年前后关闭。由于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情况严重,中国并不具备获取人口红利所必需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在2013年后转正为负。2027年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的过程对中国的税收制度、产业结构和房地产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的第二阶段,2023年将进入城镇化后期,在需求最大化的理想状态下房地产业也仅剩10年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20.
叶现锐  马智利 《经济师》2006,(5):58-58,95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在本世纪初二十年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人口无疑是这一进程中最主要的受影响群体,综合分析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的各种现实及潜在影响对各级政府制定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