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造成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原因有很多,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将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受美联储可能再度降息等因素影响,截至2007年12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走高112个基点,达7.4091,再破7.4关口。200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逾5%,而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1%。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美元币值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或升值,但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或升值则往往相反,这种变化使得我们对人民币币值的变化难以把握.本文研究人民币对美元和非美元汇率变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变化;根据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构建人民币核心汇率指数并分析其变动及意义.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目标主要侧重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而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波动有更大的弹性,因此,如果央行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目标,则能够确定每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真正建立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目标.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7年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升至1美元兑换7.3046元人民币,比年初升值超过6%,2005年7月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约10%.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并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瑞 《现代企业》2004,(12):52-53
一、人民币预期升值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因(一)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外部压力:1、美元持续贬值是人民币外部升值压力的一大诱因。一是美元贬值导致了外资的大量外流,外资流入的减少将会严重的影响美国的投资信心,对美国经济的复苏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引资国,美国贸易逆差的降低需要外资的流入来弥补。因此,美国需要人民币升值。二是美元对日元、欧元的贬值,本是想通过贬值来改善自己的贸易状况,但因人民币实行的是“钉住美元汇率”,使美元贬值的积极作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的出口。2002年美国的外贸逆差…  相似文献   

6.
韩民  赵杰 《价值工程》2010,29(22):25-28
贸易顺差会导致汇率升值,这是许多人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得到的认识。随着我国的外贸连年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扩大,大量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使得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人民币汇率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近年来西方政界与学术界屡屡以中国贸易顺差为由要挟人民币升值。而实际是欧美人以所谓的"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幌子想要中国通过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来为金融危机买更多单。然而人民币是否真正存在升值压力,我们通过实际测算一下来得出结论。本文依据利率平价理论,构造出一种估计货币汇率升值或贬值压力的方法,并运用升值压力指标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进行了检验,得出人民币对美元确实存在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7.
薛燕 《集团经济研究》2007,(36):463-464
一、中日两国货币升值背景分析 1、人民币升值情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图1所示,汇改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升破7.6:1关口,为7.5951元人民币对1美元:2007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两年累计升值10%,如图2所示,2005年7月6日,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00:7.5040,截至2007年8月21日,日元兑人民币为100:6.4262.  相似文献   

8.
美国政府为了让人民币升值采取各种措施,在各种场合向中国施压。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也在不断提高,从2005的100美元兑换800多元人民币提高到近期的100美元兑换人民币700多元。这样看来,人民币确实是升值了,我们腰包里的钱应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了。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5年7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就由827.56升值到811。至此人民币开始了持续的升值进程。截至2008年3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1.37,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币升值幅度在18%左右。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我国的物价也在持续地上涨。  相似文献   

9.
对于所有对赌美元的投资者来说,一窝蜂地跟进肯定存在风险,特别是物流资本一定要谨慎行事经济学家樊纲最近撰文指出,应该正确看待美元升值的问题,认为最近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变化,其实不是人民币贬值,而是美元升值,两个货币之间的关系,一个升值,就直接表现为另一个的贬值。但如果只看一边,就容易看不到变化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上升至8.11,升值幅度达2%。2008年12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1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为6.8346,按汇改初期的8.1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近14%。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对人民币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次创出新高。美元是我国从事对外贸易行业所应用的主要外币之一,所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将会给我国许多行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纺织行业,正面临出口减少、利润下降等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2.
《北京晚报》日前报道 今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相对稳定后,美元可能出现贬值,人民币又将面临升值压力,预计今年升值幅度在4%至5%。同时,今年利率还将下调81个基点。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日前表示,今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相对稳定后,美元可能出现贬值,人民币又将面临升值压力。考虑到近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升得很快,并且我国外需环境已经变坏,因此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放缓,预计今年升值幅度在4%至5%。  相似文献   

13.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对人民币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次创出新高.美元是我国从事对外贸易行业所应用的主要外币之一,所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将会给我国许多行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纺织行业,正面临出口减少、利润下降等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张筠  郭茜 《财会月刊》2005,(11):60-60
2005年7月21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揣,这意味着人民币以升值2%和与美元脱钩的办法进行“解冻”。这被认为是我国灵活转变汇率体制的第一步。可以预见,人民币NDF市场在未来势必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情况 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07年6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11.0元兑换100美元升为762.89元兑换100美元,累计升值6.3%.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对人民币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次创出新高。美元是我国从事对外贸易行业所应用的主要外币之一,所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将会给我国许多行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纺织行业,正面临出口减少、利润下降等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企业文化》2003,(9):51-51
今年2月,日本财长盐川在七国财长会议上表达了人民币应该升值的愿望。随后美国财长斯诺在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上也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更灵活的弹性汇率政策。7月16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表示,人民币汇率如果继续盯住美元可能会破坏中国国内货币体系的功能,从经济的观点看,人民币汇率应该自由浮动。随后韩国财政经济部长金振杓表示,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这将对韩国的出口造成伤害。中国政府先后在不同场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19日在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年会上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  相似文献   

18.
《财务与会计》2011,(8):6-7
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认为,随着美国经济就业数据的好转,以及发达国家通货紧缩风险的消除,美元在下半年反转的可能性较大,预计下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放缓,全年升值高峰期在上半年,升值进程将维持“台阶式跳升”。自年初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2.31%,  相似文献   

19.
《数据》2008,(8):7-7
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8年7月21日,三年的汇率改革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21%。人民币升值使我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临的三重贬值压力尤其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升值的这几年中,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幅度远远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并不是人民币升值的本身,而是相对于美元贬值而言是升值的。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所面对的利益关系,可能比我们表面所看到的要复杂。要想通过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来调整国内经济关系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