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数字乡村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与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关系,对实现农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数据,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差距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且为部分中介效应;受教育水平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在男性、受教育水平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东部地区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群体中表现更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技术下沉、加强农户对互联网使用的技术培训,缓解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制定环境治理规则的差异化推进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家庭经济理论与健康投资理论,本文通过构建农村家庭劳动时间分配模型,系统研究健康对农村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率效应与配置效应。基于江苏省651名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健康水平不仅对劳动力自身外出就业产生影响(效率效应),还会影响家庭成员劳动时间的分配,对家庭其他成员的非农就业造成显著影响(配置效应)。效率效应表明农村劳动力自身健康状况越好,其参与非农就业概率越高;配置效应则显示家庭成员不健康的比例越高,家庭其他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低。改善我国农村健康状况,不仅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自身非农就业,还有利于增加家庭其他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山东临沂10个村的农户兼业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户兼业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非农技能培训、年龄、性别等对农户兼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有非农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长,而农业劳动时间越短;年龄越大,非农就业时间越短,农业劳动时间越长;与女性劳动力相比,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时间长,农业劳动时间短。最后,本文就减少异地兼业和兼业Ⅱ型、提高专业户比重、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改善中年农民工就业等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选出全国23个省(市)3 277个农户家庭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户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劳动力流动户4.7%;从劳动力流出地村庄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较少,而高污染企业、矿产资源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较多;此外,农户家庭户主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村庄地理特征对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并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激发贫困农户家庭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得"输血"和"造血"一起运行,助力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5.
家庭务工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家庭务工的视角,探讨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CFPS农户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农地转出方面,外出务工对农地转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有效促进了农地的转出,而农务帮工与其他务工对农地转出行为均无显著影响;(2)农地转入方面,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影响差异性显著,外出务工与其他务工对农地转入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务帮工则对农地转入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帮扶和引导,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减少家庭生计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进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6.
农户是推动家庭农场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利益主体间相互博弈关系演化是家庭农场制度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本文引入演化博弈动态分析框架,从微观主体的利益动态博弈视角出发,在不完全信息约束与外生制度供给条件下研究家庭农场主"试探、学习、适应、成长"的机制,通过引入地域文化因素并进一步分区模拟,探讨了社区记忆与社会分化的强弱对中国农户参与家庭农场制度创新并维持稳定生产关系决策机制的影响,诠释了地域文化对家庭农场制度创新策略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强社区记忆特征的农村社区能够收敛于合作互惠的演化博弈均衡,弱社区记忆的农村社区难以实现稳定有效的制度演化。加强对家庭农场微观主体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因地制宜并进行分类指导是推动家庭农场制度创新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就业的不断深化,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关注金融市场,寻求财富积累的新途径。本文运用2019年山东省1140户农户调查数据,基于金融排斥视角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角度探究金融排斥在该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以及金融排斥在供需两端作用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户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广度(风险金融市场参与概率)与深度(风险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劳动力转移主要通过缓解需求端金融排斥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供给端金融排斥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转移就业时长能够强化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正向影响;户主转移就业距离越远,农户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概率和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就越高,退耕程度每增加1%,农业收入比将提高5.2%;(3)家庭总劳动力越多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低,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每流出1%,农业收入比减少3.2%。研究结论:(1)将白滩村社会网络的互补效应应用于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通过鼓励种植收入较高的经济林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3)以就业为核心促进白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时间特征对退耕农户劳动力的流动类型进行分类,涉及志丹县6镇5乡的农村家庭人口1207个样本,运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农村劳动力选择流动类型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退耕还林补贴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差异性显著影响着退耕农户劳动力参与流动的类型。基于分析结果,文章提出后退耕还林时代,退耕地区应当适时调整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根据劳动力参与流动的不同类型制定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0.
全面脱贫后,防止返贫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扶贫工作关注的重点。而农民合作社作为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工具,科学评估其能否降低农村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从而有效阻断贫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三期微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及三重差分(DDD)的方法检验加入农民合作社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期测度其在未来阻断农村家庭贫困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农民合作社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有效阻断贫困;并且户主受教育时间越长以及农村距离市场越近,农民合作社降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应越大。此外,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以及不同地区的合作社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应也具有异质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农民合作社通过增加农户收入、增加农户对社会的信任度以及提供隐性担保等方式来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对湖南省粮食主产区47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两阶段的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包括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户以何种方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家庭劳动力越短缺、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种粮补贴与种粮投入的比例越大、受访农民对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整体状况的评价越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程度越高、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大,农户越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受访农民的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差以及种粮补贴与种粮投入的比例越大,农户越愿意以投钱为主的方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厌恶可能影响农户的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决策。本文利用新疆349户植棉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风险厌恶程度,系统考察了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越厌恶风险的农户采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可能性越小、采用程度越低、采用时长越短。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后发现,风险厌恶通过抑制农户参与信贷影响其技术采用行为,具体表现为越厌恶风险的农户参与信贷的可能性越小,进而采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可能性越小、采用程度越低、采用时长越短。此外,受灾程度、技术培训对风险厌恶影响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有调节作用,即受灾程度加重、技术培训参与能缓解风险厌恶对农户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用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川南四市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问卷调查数据,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分析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利用意愿对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利用意愿对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的利用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行为态度越积极、感受到社会群体压力越大、感知的可控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利用行为越显著。因此,要建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推进机制,加大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农村干部、农村大学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广东珠海与茂名茂南两新农保试点地区农户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户主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农户家庭纯收入越高,农户参保的意愿就越强;农户家庭的人口数与土地面积越多、农户的年龄越大、农户户主的务农年限越长、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越高,农户参保的意愿就越弱;而在愿意参保的农户中,农户选取个人缴费基数的档次与家庭规模、户主的年龄、户主的务农年限成反比,而与户均耕地面积、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家庭的纯收入与非农收入所占的比例正相关。基于此,建议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与农村的教育投入,强化与扩大强农惠农举措,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严格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规模种植农户非农兼业的行为普遍存在,那么其非农兼业是否降低了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市共418户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外出兼业对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非农兼业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兼业仍然有利于正向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外出农户兼业收入越高,或兼业地区离其农村家庭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影响机制时发现,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可通过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流转耕地地块集中化生产和农场化经营来影响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对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应保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否则过犹不及,而家庭最优耕地总面积处于100~200亩之间;此外,年轻农户选择外出兼业,或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其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越大;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时,如果有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将不利于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三人及以上则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规模种植农户非农兼业的行为普遍存在,那么其非农兼业是否降低了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市共418户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外出兼业对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非农兼业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兼业仍然有利于正向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外出农户兼业收入越高,或兼业地区离其农村家庭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影响机制时发现,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可通过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流转耕地地块集中化生产和农场化经营来影响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对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应保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否则过犹不及,而家庭最优耕地总面积处于100~200亩之间;此外,年轻农户选择外出兼业,或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其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越大;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时,如果有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将不利于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三人及以上则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江西省8个县(区)519户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订单销售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多、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订单销售;家庭劳动人数多、经营年数长、价格感知效应好的农户参与订单销售的意愿不强;有借款的农户倾向于选择订单销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农业人口的福利与生计产生多重压力,尤其是保护区周边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贫困人口,因此更好地理解保护区周边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机制对于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非常重要。文章利用广东省4个保护区周边社区抽样调查的234份有效农户问卷,运用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及其适应行为决策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农田面积以及是否拥有电脑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但是,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因素与影响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参与保护区培训、受教育程度越高、农田面积越大、居住地到市场距离越近的农户,越容易采取适应性措施。收入多样性指数越高、农户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应对气候变化的概率越小。  相似文献   

19.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文章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首先从经济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质量等5个维度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检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讨论了劳动力流动范围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在通过采用有序响应模型Ologit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2)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来看,县域内的流动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最大,而跨省流动的促进效应最小。(3)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来看,稳定就业对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大于非稳定就业。结论 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确保其在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合,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