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数据,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下,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方面的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国有产权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比私有产权企业更具优越性,私有产权企业为缓解融资窘境选择了更多的商业信用替代融资,这种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间信贷资源配置的差异可能导致金融漏损的发生,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国有产权企业有更多的应收票据,而私有产权企业有更多的应付票据,这一方面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金融漏损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商业信用模式的影响,趋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剧了供应链关系的紧张,企业间采用了交易成本更高的商业信用模式。本文的研究反映了我国信贷配给的存在对市场微观主体的影响以及金融漏损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有助于理解我国私有经济高速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如何更有效地改善企业融资一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经济新常态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货币政策担保品框架,通过将央行信用与企业信用相挂钩的方式支持企业融资。文章以公司信用类债券被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央行担保品政策创新的信贷融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将公司信用类债券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这一央行担保品政策创新显著扩大了企业的信贷融资规模,尤其是长期借款融资规模,并降低了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在货币政策担保品框架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借贷便利操作规模和利率的方式有效影响银行信贷投放,从而起到改善企业信贷融资的作用。文章从企业信贷融资视角为央行担保品政策创新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证据,对于更好地实施基于担保品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首先,以房地产行业数据为样本,证实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对厂商融资约束的联合影响效应显著存在,且具有积极作用,修正了传统融资约束分析模型因遗漏货币政策而产生的估计偏误;其次,将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厂商真实利率的冲击效应纳入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检验过程,证实了价格冲击下的真实融资成本与固定投资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并证明了信贷扩张对房地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最后,分析并检验了信贷波动对融资约束的冲击作用及其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信贷歧视与公司现金持有竞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经济政策与行业竞争显著影响公司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文章利用2008-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季度数据,结合货币政策和信贷歧视考察了公司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研究发现:(1)公司现金持有具有竞争效应,而且随着竞争对手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公司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更加显著;(2)与宽松货币政策相比,公司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在紧缩货币政策下更加明显;(3)与政府控制的公司相比,民营公司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更强,而且在紧缩货币政策下两者差异更加显著;(4)为研发活动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是公司现金持有实现竞争效应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金融供应链为商业银行突破传统信贷配给技术提供了机遇。本文从供应链关系结构中企业融资改进的机会分析入手,剖析了金融供应链下银行内生性改进信贷配给行为的条件,提出金融供应链之所以为银行改善信贷配给提供了一种创新渠道,是因为其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存在隐含担保,并从理论机理与实践经验两方面验证了银行信贷配给改进的实施机会。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设计纳入抵押品价值、抵押清算交易成本、银行审查成本等因素的银行信贷决策模型,分析得出:由于借款企业产权不明晰、信贷利率受管制等,信贷抵押很难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容易形成混同均衡;较高的抵押清算成本降低了抵押品价值的信号作用。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非竞争性信贷市场信贷配给是银行理性行为的结果,这样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配给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向银行融资困难。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不畅的背景下,本文利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财政政策对银行信贷的传导渠道.结果显示:税收收入变动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溢价渠道、抵押品渠道和银行流动性渠道引起银行信贷反向变动;财政支出变动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溢价渠道和抵押品渠道引起银行信贷同向变动,而通过银行流动性渠道引起银行信贷反向变动.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规模和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需注重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两大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搭配,促进财政政策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还要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银行层面的协调配合,共同把控市场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推动动力特殊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功能异化,文章提出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规模化和市场化二重效应的新观点。文章据此结合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新特征拓展了传统金融发展指标,并对金融发展指标从功能上进行了二重性区分,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尝试打开金融发展二重性对货币政策差异化影响的机理“黑箱”,提出了三个非竞争性命题,并对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总体上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但这主要是通过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实现的。第二,从传导机理来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强化利率渠道而弱化信贷渠道;规模效应Ⅱ则反之。第三,在企业抵押能力存在系统异质性的条件下,金融发展市场化效应和规模效应Ⅱ还会分别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产生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效应。第四,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相对作用内生于金融发展的阶段、结构和功能,而且这一相对作用还会被实体经济的系统异质性放大。文章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贷都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然而在中国的金融体制下,产权性质的异质性会造成企业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歧视,而这种信贷歧视会约束企业的替代性融资,即当民营企业面临商业信用约束时,其更难以使用银行信贷进行融资性替代。本文利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上述理论假设。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民营企业受到了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歧视,而信贷歧视减弱了民营企业银行信贷的融资替代性。为了缓解民营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政府应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减少针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而企业应加强产业关联,增强商业信用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是基于价格传导机制的放大效应,不能将其与信贷配给相混淆,而应理解为直接通过信贷供给的变动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数量传导机制。运用CC-LM模型和贷款供给函数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并运用动态广义矩方法进一步估计我国货币政策贷款供给函数后得知:第一,虽然我国满足信贷渠道必须的金融摩擦条件,但是其所依附的价格传导机制并不畅通,无法放大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二,我国垄断性的银行业结构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因此,未来的货币政策渠道将以规范化的利率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而信贷渠道应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辅助性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争论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当前以信贷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货币政策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保费收入、股本融资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等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检验了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重要影响。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发现保费收入、股本融资等区域金融结构间的变量差异在统一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着非对称性,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域效应。改善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效应,提高货币政策传达的效率,需要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完善区域间巨大的金融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以及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等几个侧面,实证分析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其结论是,中国股市的发展已经对狭义货币M1的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整体上加剧了狭义货币M1需求的不稳定性;中国股市的发展并未给广义货币M2的需求造成系统性的影响;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目前都还比较微弱,特别是投资效应;中国股市的发展已经一定程度地分流了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但迄今为止,信贷渠道仍然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对1992-2006年中国金融中介存量比率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非金融部门外部融资中银行信贷的高度垄断地位被逐渐削弱,但仍表现出高度依赖银行体系的贷款状况;而政府外部融资的来源则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市场中介融资已经成为政府融资最主要的来源,并由此导致金融中介在政府外部融资中的地位不降反升。此外,尽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有了长足发展,但从相对资金融通的视角着眼,它还远远无法和银行抗衡。制约变迁约束下各部门经济行为的变化对融资机制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often relies on the observance of flight to quality during monetary tightening. The identification assumption is that the typically smaller firms fac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re disproportionally affected by the s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 argue that when credit constrains are widespread, as may be the case in Emerging Markets, flight to quality should not be expected during monetary contractions. Indeed, in my model, among constrained firms, those with tighter financing constraints are less responsive to monetary conditions. I find evidence supporting my model in a sample of firms from the Emerging Market of Chile.  相似文献   

16.
王鹏 《经济与管理》2011,25(12):48-52
货币发行量对CPI变动具有负的影响。当前中国CPI居高不下,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着货币增速超过CPI增速、货币政策对资产泡沫的估算和调节能力有限、通胀指标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取"外堵内疏"的策略,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货币调控政策,货币当局必须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途径,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实证结论是:无论是在80年代还是在90年代,信用渠道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这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均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银监会公布的金融许可证信息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考察了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银行竞争通过提高僵尸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加快了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尤其是降杠杆的幅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货币政策宽松期,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降杠杆的促进效果会更明显。此外,预算软约束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规模小的僵尸企业去杠杆的速度更快。本文立足于中国金融体系深化开放的现实情境,聚焦于僵尸企业这一特定主体的资本结构决策,为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如何助力僵尸企业去杠杆提供了一定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贺炎林  刘克富 《技术经济》2023,42(4):185-199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银行信贷融资是其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但目前过低的融资规模制约了其缓解融资难的有效发挥,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难点。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否对解决该难点有所助益?本文以2011—2020年新三板企业为样本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资源获取,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商业信用融资以及加剧银行业竞争等渠道显著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取;(3)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信贷获取的促进作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信用环境较差地区、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较高、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以及抵押能力较弱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4)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降低借贷成本;相对于短信贷期限结构企业,金融科技对于长信贷期限结构企业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金融科技的长尾效应和普惠性,也为中小微企业获取更多信贷资源,缓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对企业科技创新投资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以及在不同货币政策期的异同。研究发现:总体上,商业信用能够缓解创新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在货币紧缩期,商业信用对创新融资约束有显著缓解作用,对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较之货币宽松期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能利用商业信用促进创新投资,且在货币紧缩期通过对商业信用的利用,缓解创新融资约束、促进创新投资;该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不存在,可能与国有企业对商业信用有更强的获取及控制能力有关。研究成果丰富了商业信用的经济后果内涵,为解决企业创新融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