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章喜  徐通 《经济地理》2011,31(11):1822-1827,1839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运行效率,本文依据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珠三角城市群战略实施的整体效率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结构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珠三角城市群战略的不间断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结构运行效率持续有效,且结构运行效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效区域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2.
测算2004-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经济密度及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及差异的变化趋势,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距则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差距显著.因此,应通过协同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市场一体化;通过顶层设计和推动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记者:不久前,您提到了新兴世界级城市群的概念,提到了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能否简单向读者介绍一下?梁桂全:世界上已经形成一批巨大的世界级城市群,包括美国东岸、美国西岸、美国环湖地区以及在欧洲的大伦敦、大巴黎,以及在亚洲的大东京城市圈.我估计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世界上将会成长出一批新兴世界级城市群,而会有三个落在中国,这就是环渤海湾世界级城市群、华东地区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关于这个问题中央非常有眼光,已经提出大珠三角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马茹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17,36(3):54-60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的极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辽中南、吉林中部与哈大齐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地位;利用基尼系数模型测度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并利用极化指数模型测度三大城市群的极化,极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90年代前期、1990年代后期与2000年以来,对三个时期的极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然后将东北地区的三大城市群与国内著名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对比,结果表明东北三大城市群在东北地区发展突出,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并不突出。东北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经济水平不如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最后探讨了东北三大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城市群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晓明 《经济师》2010,(9):230-230
国内的区域经济竞争,体现为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创新珠三角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目的就是推动珠三角区域合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实现有序竞争,共赢发展,把珠三角打造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世界级的城市群。文章通过比较法,论证城市联盟相对目前存在的联席会议制度、行政合并等城市群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区域创新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潜力,并采用一步法的创新非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创新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阻力的减少,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拥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开放,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抓取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旅游线路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网络并进行结构韧性评估。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大。从结构韧性视角看:五大城市群基本上是竞合关系,不存在占绝对主导的城市群,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具有一定的均质化态势;整体网络具有异配性,珠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扁平化最为明显;整体网络的路径传输效率较高,珠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可达性和扩散性相对最高;整体网络存在小团体与部分孤立点,网络集聚效应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集聚性相对较高。基于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视角,提出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群内部整合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大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层级关系进行了分析。丈章认为,香港是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次级城市,而其他城市为普通城市。随着CEPA的签订以及香港与深圳的不断融合,港深都市圈将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而广州与佛山不断融合形成的广佛都市圈,将成为辐射华南地区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彤 《广东经济》2004,(5):37-39
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城市群,也是全国范围内城市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重点区域之一。随着工业化的起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对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乃至全省城市化进程造成障碍。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制定的未来八年我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给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国家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真实版图,也是国家和城市把握全球机遇、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粤港澳为首的大珠三角城市群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与自身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应担当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相比,大珠三角城市群还有着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同时也面临着需要破解的各种难题。粤港澳只要抓住、抓紧、抓好"十八大"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这一无比广阔的空间,必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尤其是城市一体化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正迎来区域一体化和城市一体化的建设高潮。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都是我国东部区域经济最发达、一体化程度最高、产业分工与合作最具成效的区域。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亦正加速发展,已初具规模的中部城市群主要有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通过分析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和产业分工、融合的成功经验,指出城市群产业协同的一些内在要求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珠三角各城市2015年消费相关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影响城市消费适宜性的消费需求、供给水平、环境保障和消费维权等四个维度的指标权重,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消费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珠三角城市群消费适宜性综合指数排名前列的是深圳、广州、东莞。城市间在消费需求、供给水平、环境保障和消费维权方面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文章提出要加强适宜消费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政策与促进消费政策并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消费城市、推进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适宜消费城市群的协同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兵  肖海林 《经济前沿》2011,(5):100-114
本文运用Metafrontier-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环境约束下1998—2008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纯粹技术追赶和潜在技术相对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珠三角城市群1998—2008年的平均生产率增长高于长三角城市群,这主要是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两个城市群的生产技术与潜在的生产技术边界差距在逐步扩大;长三角城市群的技术发展潜力在近些年呈现上升的势头,珠三角城市群的技术发展潜力则呈下降趋势。在城市层面上,技术水准较高的城市,纯粹技术追赶的水平也较高。最后,人均GRP、结构因素、FDI对共同边界下的城市生产率和群组边界下两个城市群各自的城市生产率变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二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本文依据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运用具体指标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根据各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充分考虑其空间格局,对其内部各城市功能重新予以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城市的产业基础,对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经济地理》2011,31(3):404-408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蔡磊  李广明 《经济前沿》2012,3(3):65-75
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研究采取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并构建相应的指标,测度了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和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结果表明:1)近六年来珠三角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提高,广州、深圳和城市群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广州和深圳的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最高,属于综合发展型城市,其他各个城市则属于以优势产业为支柱带动发展的类型;3)珠三角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业和建筑业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各地区存在产业相似性,金融业的差异程度最大;4)城市群各城市和除农业外的所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在2008年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