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债权融资契约 企业是资本、劳动、管理和技术等不同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要素所有者相互合作能够创造出合作剩余,因此,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促进要素所有者之间由非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以提高企业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要素集聚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要素的国际流动,是高级易流动要素向低级不易流动要素集聚,中国30年开放战略的成功在于抓住了这一特征实现了要素集聚。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开放环境发生了变化,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升开放水平,作为负责任大国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互利共赢要求开放战略作出调整。在开放新阶段止,要素集聚的核心在于以自主创新培育高级要素,以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优化要素配置,突破资源能源要素瓶颈,维护中国发展的优势与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相似文献   

4.
要素所有者个人财产权利的交易形成了企业财产权利,个人财产权利和企业财产权利的行使同样受市场竞争程度、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政治法律制度和技术进步程度、财产权利的界定和分解所限制。这种限制形成了分配企业财产权利各要素所有者不同的谈判力,由谈判力的不同形成了企业内部分配企业财产权利的结构关系,即企业治理结构。最优治理结构是一种责权利对称的动态谈判机制,体现在具有动态适用性效率上。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5.
白积洋 《科学决策》2011,(11):34-64
文章基于Melitz理论模型,通过引入产业集聚变量,分析了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均衡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方法对不同贸易开放条件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具体渠道(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一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关。在我国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中,有贸易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只有在贸易开放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集聚才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在不同省际间,不但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其具体作用渠道也有所不同。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的省份,虽然产业集聚在推动技术进步上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其却限制了技术效率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83个国家1996~2011年数据,并基于拓展的"处理效应"模型将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引致金融冲击这一因素纳入资本账户开放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检验模型,重点考察了资本账户开放对一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整体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资本账户开放增加了经济体出现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进而对一国加总的生产效率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是资本账户开放会更多地通过改善国内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总体而言,在考虑金融危机因素的情况下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净效应显著为正,以Kaopen指数衡量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约0. 638%。在我国传统的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形下,进一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对实现从资源投入转变为生产率提高的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要素,而世界市场的一体化趋势却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要素,改变着传统增长理论中对要素的非现实性假定,即将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存量观点转变到要素流量的观点上来,从静态要素发展到动态要素。本文通过对要素质量决定要素收益进而影响开放经济增长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动态要素质量与开放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认为通过提升和培育高质量要素及要素的动态质量组合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国在开放经济体系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叶剑苏 《北方经济》2010,(14):20-21
按要素分配的一般含义即按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者提供者所提出的要求,分配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财富。按要素分配是由现阶段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是按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的。萨伊教条在理论上及其分析方法上的荒谬性要求摒弃拜物教观念,而不是用萨伊教条来解释按要素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9.
陈凌 《湖北经济管理》2011,(14):100-101
会计要素是财务报表里基本分类,在我国一般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结和相互依存的,具有一定的数理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技是否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国际上存在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科技创新与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科技已经融合到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中,带来一次次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李浩 《改革》2012,(6):77-8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再到新一轮的"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呈现动态变化过程。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不同时期,包括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力供给的区域结构、劳动力供给的代际差异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加快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建立针对不同代农民工群体的回流和畅流机制,全面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拓宽农民工的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中国当前运行的经济是社会生产和分配由政府和资本共同主导的双导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的中国双导型经济体制下,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多元资本非公有积累条件未设定、资本收益者责任的制度安排严重滞后、资本收益者的权利和义务不一致,这就必然造成政府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失去控制,资本对劳动力收益的分占、非公有资本对公共资源的排他性使用和超占、强势资本对弱势资本的挤压、公有资本变异的现象不可避免。对人生存和发展保障来说,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本收益最大化不断给社会制造就业难、买房难、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中国必须做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建构工作,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导型生产和分配、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内管理双导型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对多元资本非公有积累条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13.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number of minority farmers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time period, 1969 to 1997. A second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on the number of minority farmers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minority farm owners was responsive to the returns to agricultural labor relative to nonfarm labor returns, as well as to cotton and rice prices. An increase in the cotton price wa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er rate of minority migration out of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extent that globalization is likely to result in higher cotton export prices,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agreements are likely to result in decreased movement of minority farmers out of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 third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occupational migration rates out of agriculture of minorities with farmers of all races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The data demonstrate that minority farm owners exhibited distinctly different migration patterns relative to all farm owners during 1969–1997.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制引发利益矛盾尖锐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劳资矛盾尖锐,失业率上升,企业内部成员利益严重分化.只有树立新的改革观,调整企业改制路径和方法,进行利益整合,才能化解利益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和缺乏职业技术使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文章认为,改革的深入使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影响逐渐减弱。改革教育制度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长期策略。  相似文献   

16.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更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希望很好地解决它,社会各界也希望有健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了遏制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直接化和尖锐化,需要政府、工会、媒体、企业主、员工等劳动关系主体衔接联动。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同管理主体的协同障碍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力”联动管理机制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统筹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伏平  易世志 《乡镇经济》2008,24(6):116-119
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参考近年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有关农村劈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现状,并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A competitiv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production is specified and the long-run comparative static elasticities of changing prices on factor prices are examined in eight developing and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Unskilled labor in these developing countries stands to gain from a program of global free trad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manufacturing exports and falling prices of imported business services, while capital owners and skilled labor los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where unskilled labor will lose while capital and skilled labor enjoy gains with global free trade.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章利用"推拉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利用对数回归模型对分析框架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farm value on retirement decisions of farm owner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average farm value per acre of county, as of either 1900 or 1910, and the growth rate over the decade had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retirement of farm owners in 1910. Farm owners were more responsive to a change in farm value if it was not produced by a shift in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 which raised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etirement. I argue that the rapid growth in the value of farm properties between 1900 and 1910 was a major force behind the decline in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of males ages 65 and over during the same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