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国民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中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呈下降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对数线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各因素分别与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的相关性关系,发现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实际收入影响,且得出货币流通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考察(1980~200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1980~2000年货币流通速度特征后,分析并解说引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成因,指出我国近期货币流通速度趋缓是由于资金循环链条的断裂所致。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极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量,因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从而在宏观调控中可将货币流通速度因素舍弃。但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发现,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极大,从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货币化及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既然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从而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将是显著的。事实上我们通过回归检验分析发现货币流通速度对我国经济增长及货币需求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货币流通速度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货币流通速度是连接名义总收入和货币数量的一个枢纽性变量,但现有研究计算方法各异,导致不同结果的出现,甚至严重影响分析结论。论文从理论依据、方法演变、分析视角等方面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计算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评价,目的在于引出对货币流通速度计算问题的关注,深刻认识这一事后均衡的宏观变量。论文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需要进一步修正货币数量方程、延伸统计范围和拓宽分析视角,计算方法的差异能够为经济增长中的"货币之谜"现象提供新解释。  相似文献   

5.
李世美  胡春燕 《全国商情》2006,(11):60-61,112
金融创新使对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的划分更加复杂,同时对货币流通速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反向关系对传统的货币乘数进行修正,从而可以得出:金融创新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同时通过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实证检验,上述结论基本成立。  相似文献   

6.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各经济学派观点各有千秋。文章在对各学派观点简要概括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取若干经济指标 ,通过葛兰杰因果检验对其影响的显著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 ,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给予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降低的现象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方法和结论各不相同。多数研究是根据经验来确定影响因素的,既不是在某种理论框架中进行,又没有计量模型加以实证,完全是经验的定性分析;有些研究虽指出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各种因素,但不是在既定的理论框架内分析问题,这极不符合现代经济研究的规范。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各种不同解释应该而且可以统一在一个基于微观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的框架下进行,这样做不仅逻辑清晰,而且是以现代经济理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刘伟 《西部金融》2005,(4):15-18
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超额货币现象",即各层次货币供给增长率远大于实际GDp和物价的增长率之和,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结果,有的认为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结果.本文首先对产权变迁、市场深化和金融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根据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货币流通速度持续走低是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M2/GDP居高不下,由此引发对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该问题的核心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货币宏观总量的微观基础是相对价格,因而自然价格是进入货币流通公式中符合逻辑的变量.基于已有研究对自然价格进行分析可发现:一般利润率、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和以货币为度量的财富总量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基于中国1990年~2014年宏观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该理论,而且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是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还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从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速度视角,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作用于宏观经济的传导机制。研究得出,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降低人们现金持有量、需要缴纳法定准备金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和超额准备金等渠道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并且互联网金融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这都将作用于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国内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森林公园基本理论问题、森林公园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的影响、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等方面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有关森林公园旅游的研究作系统综述,并对此方向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现当代西方文论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进程,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实绩,如推动了文艺观念的创新、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化、酿成了多元共生的文艺理论格局、增强了中国文论的自觉意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科学地对待现当代西方文论和积极地吸取现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资源,建构富有时代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reviews empirical studies of aggregate marketing cost and aggregate marketing produ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is made of five cost studies for 1929 and seven productivity studies covering a period from 1869 to 1968. The cost studies do not clarify—one way or the other—if marketing costs too much or too little. The productivity studies, 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a variety of methodologies, reveal a rising secular trend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u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irrespective of changes in cost, marketing is becoming more productive.  相似文献   

14.
发展研究倍受各界重视,然而存在不少误区。在评述发展理论及发展观演变的基础上,认为现有发展理论在发展导向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创新的空间,构建了创新性的发展框架。认为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或根本,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发展为支撑,以福利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发展可理解为增进人民福利的过程,发展研究应当坚持以福利为导向。有关思想有助于消除现有发展研究的误区,理解发展研究的内容,从而促进未来发展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现行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提出了融复合分层和顺序抽选阶段于一体的架构及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抽样方法 ,改分阶段推断为直接分层推断 ,优化抽样方差计算等设想 ,目的在于使调查方案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TAP研究关注翻译过程的心理现实性,在识别翻译策略、建构翻译过程模式和揭示不同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丰富和完善主流译学、建立翻译心理学都有积极意义。TAP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对TAP研究本身的反思、对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规范、对已有成果的整理等,这些方面的努力会使TAP研究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7.
行为科学是研究个体行为、组织行为、乃至于社会行为的新兴交叉学科,如何深入研究行为科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当前行为科学工作者急待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和庄严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口译理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独立地位的确立是与其完整的学科理论建设分不开的。当前,口译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适应口译学科理论建设的实际需要。文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当前口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相关的阐述,并提出口译理论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口译概念、口译质量及其标准、口译教学、口译主体、口译本体和口译对象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物价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表征,物价变化在一国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前提和先导作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无疑是首要的经济问题之一.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于中国物价史多有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类和述评,并提出应从全貌上反映中国物价发展的趋势、对物价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史多加涉及、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的研究、对文献进行进一步搜集和挖掘等.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与技术的本质、R&D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统一、科学技术的价值的统一、科技创新的人格化机制统一、科技创新体系的统一、科技创新整合机制的统一、科学学和技术学发展的统一等方面探讨了科学与技术统一及建立科学技术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