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显性文化语义还是隐性文化语义,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鉴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异"远大过"同",文化语义的翻译切忌字面照搬,相比之下语境等效翻译,也即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和New-mark倡导的"交际翻译"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受一系列复杂、动态、多层面因素影响制约,是在文化的两级进行取舍求得最佳平衡的过程。论文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这一角度入手,剖析了对翻译活动造成限制以及相互制约的主客体因素。译者无疑有其权利的边界,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制约:原作和作者的地位、译者自身风格、读者预期及其文化背景,而译者则面临多重选择:忠实与背叛、对等与创造、归化与异化。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为背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去探究翻译对等的实质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的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由文化负载词语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独特性所决定,实际翻译中很难找到与源语意义相匹配的词语或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即所谓的"对应空缺"。通过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对等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语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语域的对等性问题,以期获得最大的等值或等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符号媒介固有特性和译语读者动态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的限度问题,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各种翻译障碍产生的原因,旨在说明:在翻译这一信息传播活动中,译者应根据传播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避免将翻译理想化,但同时也应克服不可译的悲观主义倾向,真正充分利用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共性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与译文间的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应单纯追求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式、表层结构上的对等,而应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等效,探索中英两种语言的内涵。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的理论从委婉语、习语、颜色三个角度试探讨了中英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翻译的目的、功用的要求不同,各位学者的研究角度、工作对象、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不同,在理论上对翻译的所定的标准也就不同.本文拟从语言对等(结构、语义、语用)、文体对等和文化对等三方面来谈探讨翻译的标准--对等原则,并就其对等原则的取舍发表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 ,不同时期 ,不同历史阶段 ,人们对翻译的目的、功用的要求不同 ,各位学者的研究角度、工作对象、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不同 ,在理论上对翻译的所定的标准也就不同。本文拟从语言对等 (结构、语义、语用 )、文体对等和文化对等三方面来谈探讨翻译的标准———对等原则 ,并就其对等原则的取舍发表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坚持功能与忠实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译文的文化专属性的失真。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保存原语文化专属性要求译者构建传播素养,学会翻译技巧,提高对文化专属性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墨子》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是典籍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墨子》的英译本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翻译应根据文化差异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交际双方的关系作出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词汇时,译者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葛浩文在翻译莫言的作品时,不拘泥于原文,采取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将原文本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民族心理差异方面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总结归纳了这种文化差异在中英习语谚语翻译中显现的特征,指出了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中英习语谚语在翻译中应遵循文化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商标作为承载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出商品类别、商品特性及其功能,还应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心理接受度。本文通过对商标翻译策略的归纳和分析,认为在翻译中应遵循语用等值的原则,充分考虑产品、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品牌在目的语中对等的认同效果。  相似文献   

15.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世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奈达将信息论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要实现动态对等,必须要平衡译文的信息传输负载,使译文的冗余信息与原文的冗余信息对等。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冗余信息,实现"冗余对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翻译对等”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等”也成了译者们追求的目标。为了阐述翻译对等的实现,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是效果的对等,翻译的标准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翻译观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作为现代主体艺术之一的影视作品的翻译也应注重文化内容的翻译。从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入手,将文化翻译观与影视翻译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影视翻译语言的特色,体现我国文化因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商务文本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推进,中国—东盟商务文本的翻译显得日益重要。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原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提出在进行中国—东盟商务文本翻译三个原则,即功能对等原则、文体对等原则和术语、专有名词对等原则。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遵循这三条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本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预期功能,达到宣传、交流和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认知方式相同,隐喻就得以保全,即可采用对等翻译;认知方式不同,就存在译语隐喻的转换、异化、或消解,则须采用转换翻译、异化翻译和消解翻译。  相似文献   

20.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向外国旅游者介绍中国的旅游景观,同时还起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译者首先必须具备文化差异意识,在翻译实践中要努力创建相似的文化建构,要顾及原语字里行间的文化内涵,要寻求文本的文化层面的对等,要努力消除文化干预和文化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原语文化和目的与语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