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岳川 《中关村》2004,(1):112-114
近年来报刊上有一些文章,对季羡林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复兴”等说法提出了批评,坚持全盘西化立场,反映出当代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认为季先生的看法“可笑”,倒认为是可爱。它体现出一种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因为我们不能老依赖别人,靠知识输血过日子,也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在全球化同质化中还有一颗中国心。正如李慎之先生说:“我是一个一直做着‘中国文艺复兴之梦’的人。我希望且相信,中国文化首先是哲学会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文化自己必须要下一番去腐生新、推陈出新的功夫,要能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首先是要能包容、消化一直超越、与自己对立了这么些年的西方文化。”我提出不同于上面两种看法的“第三种”立场,即倡导“发现东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毛志成 《中关村》2006,(11):118-121
“东方”与“中国”是近义词,甚而是同义词。因此,东方文化与“中国式”的文化(或文化风格上的“中国式”)很多时候是同义的。走近、走进文化风格上的“中国式”,对研究东方文化的西方人很重要,对我们中国人自己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假如对东方文化本身不作趋近式的、入实式的触摸,非但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强势与弱势,而且必然在“与国际接轨”的文化活动上大走弯路或误入歧途。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看明白“中国式”文化的基本骨架和基本魂魄。文化风格上的“中国式”,源于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上的“中国式”。化简一点来说就是:要…  相似文献   

3.
慕鲁  李春晓 《中关村》2007,(3):58-58
“戌狗”年岁中,有过一场热闹非凡的“论争”,让人至今不忘。据说全世界有130多万华人(当然是有文化的读书人),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评出了10位“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鲁迅先生忝列其中。有趣的是国人中的一些“国学名流”对鲁迅先生的入选,很是不以为然,其根据则是鲁迅先生“既不读‘经’,又不研‘史’”,根  相似文献   

4.
金开诚  舒年 《中关村》2005,(6):118-120
甲: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维经验极其丰富。我们现在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充分吸取这部分思维经验,通过必要的诠释,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可惜传统文化似乎已经“淡出”现实,想用也用不上了。乙:我现在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倒不是那么悲观。我发现它目前正在得到六、七股相当大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只要假以时日,必能复苏乃至于振兴。甲:你这发现倒很新鲜,请道其详。乙:第一股力量是书法艺术创作者。现在全国学习书法并认为写了条幅可以挂在墙上的人,数以千万计(有人说有六千万人,我不相信,大约一千万是有的)。书法艺…  相似文献   

5.
周克玉上将     
王宏甲 《中关村》2009,(2):100-102
多年来,我在写作中常常念想周克玉将军。 我的老师和好友多次建议我:“你该写一写周克玉!”但我一直不敢动笔,只恐一下笔就有溢美之词。十多年前,我写过文怀沙先生对我的关爱和教诲,也曾经深恐自己“为情所蔽”,但还是写了。对周克玉将军,一直想动笔而不敢。是我写作生涯中遇到的唯一例外。  相似文献   

6.
萧惑之 《中关村》2007,(6):110-113
实话实说,多年前拜读马立诚、凌志军两位著名时政作家撰写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虽然不失为一部主旋律的好书,但并未引起我多大震撼。去年读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因为我在《中关村》的“打工苦旅”已经有5个年头了,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话说:“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作者自云:“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耕田 《中关村》2004,(10):49-49
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马克思认为,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他还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人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只看到一面忽视另一面,对于人口问题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要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国人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您曾经强调过,自己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那么,在您的心目中,如何给“公共”二字定位?胡鞍钢:首先,“公共”二字的属性十分清楚,就是非私人性、非集团性。我代表的是广大公众。其次,我更加注重知识的外部性。我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是为了让周围更多的人因为我而受益。我持之以恒地向国家领导人提各种建议,目的就是为此。比如最近我提出“空中课堂”的建议,全国共有一亿多儿童因此而受益。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2006,(5):35-35
刚才主持人也说了新东方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感到很高兴。也许我们会有勇气,也许我们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有所作为,把新东方在未来真正建成一所好的私立大学,现在还不敢说。但我们会一直努力。在我们新东方一直有一首歌,是从来不敢忘记的,就是在年轻时听到的一首歌叫做“永远相信未来。永远相信梦想”。面对中关村、中国的现实,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重任,我觉得中关村像根扁担。  相似文献   

10.
文怀沙先生     
王宏甲 《中关村》2008,(12):102-105
在我所能与之相处的人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农民。可与农民对我的影响相比的,是文怀沙先生。写下上面这段话后,发现自己第一次面对思维与言辞可能为情所蔽的问题,我为自己遇到的“情况”感到奇异。我不能不把我意识到的问题有如大石搬到文章的开端,也借以磨砺撞击。不然,要想发出声音,更困难了。  相似文献   

11.
吴炜 《中关村》2011,(3):45-45
她现在的工作正是把她的"幸运"带给更多的人。“我以前认为我不可能跳舞,我的话不值得说,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表达我自己,我也更多地认识了我自己。”一个民工子弟在参加中美“舞蹈连线”项目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想。这个项目由中美现代舞团体各出几位老师,在北京、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2004,(6):123-123
中关村是全中国高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方,有非常好的创业环境,但缺少关注健康的医疗环境,2004年2月“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与“佰众健康体检中心”全面启动“HC健康计划”,并成立“中关村健康促进委员会”,开展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希望能推动整个中关村的健康文化。为了解中关村人的健康意识,“HC健康计划”首先开展园区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经理健商指数网上调查。  相似文献   

13.
沙磊 《中关村》2009,(8):98-101
他温和谦逊。他说自己是个笨人,就是老实写字,因为笨人不敢出格。他把自己多部著作当作日记,“本质上都是学习笔记。”。他谦虚地说。我和我的字一样,仍在路上,所以不敢说有什么代表作。他谨记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话:“社会每时每刻都在给每个人打分,它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4.
《中关村》2012,(5):19-19
近来国人的舆论界,从“名家”到“草民”多以“走进天堂的乔布斯”说事,自责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放言“中国100年也出不了乔布斯”。日前,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布雷兹尼茨接受采访时的言论:外界经常批评中国“创新不足”,许多中国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但这其实是对何为“创新”没有充分认识。他指出:把创新等同于发明产品创新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冷雨轩 《中关村》2004,(7):84-85
大多数中国人来美国,即使不是为了致富,也是为了学美国的致富之道的。人们常常忽视的,是如何学学美国人的节俭意识。刚来美国的中国人总会发现,美国人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不少。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50多万美元,和其他几位挣得最多的大学校长的年薪一起写在报纸上。她姐妹二人,都受常青藤的教育,自己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其丈夫也开始在一所常青藤名校教书了。可是她的“穷相”,却常常令我吃惊。  相似文献   

16.
吴炜 《中关村》2010,(2):14-19
捷通华声和汉王科技一北、一南,同处中关村软件园,都名列中国手写识别技术市场的前三甲。捷通华声董事长张连毅每天上班时常常故意拐个弯经过汉王科技那幢大楼,提醒自己“这是我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这个外形消瘦、清华毕业的“海归”企业家,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居安思危意识,虽然谈不上卧薪尝胆,却堪比《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会提醒自己不要“髀肉复生”。  相似文献   

17.
《中关村》2005,(10)
中科院博士生孟懿坠楼自尽的消息让人悲叹。自杀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9月“世界防止自杀日”前夕,公布的最新数字让人惊讶,全球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近100万。这个数字是因暴力而死亡人数的2倍;从年龄上看,15-25岁之间的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轻生现象百态纷呈,“自杀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谜底很难破解。俄罗斯学者拉夫林所著的《面对死亡》,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内中有一章关于自杀的专论。他认为“自杀的基本原因是由于人产生了一种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的意识,它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尤其与经济的稳定,思…  相似文献   

18.
商人赵本山     
李琳 《中关村》2006,(4):68-71
在福布斯中文版评出的2005年中国名人榜中,赵本山以年收入1300万元人民币的身价榜上有名,在100位中国文体界名人中排名第14位。这一结果使人们疑惑仅凭赵本山为人所熟知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王”的身份以及一年出一部小品的速度,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达到年收入逾千万这一令人咋舌的数字的。于是,赵本山作为商人的一面渐渐浮出水面,为世人所关注。原来,在小品艺术家和影视剧演员两种身份之外,赵本山还一直是一个经营有方的成功商人。他运营着数个“二人转”剧场,在东北地区的知名度相当高,几乎每个剧院都天天爆满;在沈阳,他有自己的艺术学校;他有自己的影视公司,有自己的制作班底,每年都要投拍影视剧;去年,他又曾经入主辽足,出任辽足俱乐部的董事长……这一切,都让赵本山的身份越来越复杂和扑朔迷离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赵本山的商海历程,解密一个你所不了解的赵本山。  相似文献   

19.
慕鲁 《中关村》2006,(11):112-113
金秋时节好读书。在国庆长假期间,我拜读了两部关于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一部是《梁漱溟读书生涯》,一部是《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有人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儒家”,窃以为言之过早了。时下的国学热中,不乏儒学的追捧者,也不乏可以称为“大儒”的学者。梁漱溟先生高寿九十有六,他的漫长人生旅途,饱经沧桑,几经多事之秋,不论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还是“喜看稻黍千重浪”,梁先生始终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先生“特立独行”的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与书为伴,在卷帙浩繁的“故纸堆”中追求他的理想世界。梁先生…  相似文献   

20.
魏峰 《中关村》2004,(5):80-82
很偶然的一次,我翻开了手边的一期《中国新闻周刊》,在期刊览要那一栏,有一条是关于英文版《亚洲新闻周刊》的。该刊提出了影响中国21世纪的12个人。其中就有社会学家李银河。虽然这是《亚洲新闻周刊》的一家之言,但不能不说人家还是眼光独具的。李银河最出名的,当然是她一系列的、有自己独到观点和学人良知的社会学研究。不了解她的人,可能认为她“术业有专攻”——这样说,也只能算对了一半。因为学历史的她,改行学社会学纯属半路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