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把清收非正常贷款作为“攻坚战”来抓,一是因为形成非正常的原因极其复杂;二是前几年把易收的旧贷已基本收回,剩下的都是难度较大不易收回的贷款;三是由于信贷结构调整,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势必走上关停之路,增加清收难度;四是  相似文献   

2.
曲阳县农行盘活信贷资产成效显著□张志顺齐现英农业银行曲阳县支行把化解金融风险做为中心工作来抓,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清收非正常贷款,通过对关停、亏损企业切脉会诊,对症下药,全面实施“复活企业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1997年6月底,该行共收回非正常贷...  相似文献   

3.
王应茂  陈飞 《经济师》1996,(9):32-33
对欠发达地区信用社清非盘活的探讨王应茂,陈飞,于通坤,刘扣全,刘东明,潘如军今年以来,江苏省灌南县信用联社始终把清非盘活资金工作和组织资金工作同等看待,紧紧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全员发动,共同努力,积极探寻各种举措,竭力清收非正常贷款,努力做到清前堵后...  相似文献   

4.
一、努力增加资金实力,盘活信贷资金存量和调整贷款结构把握资金导向,拓宽资金来源,使之向高效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国家宏观调控,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改革,尽管当前“适度”微调从实际出发信贷资金要求我们必须把着眼点放在盘活资金存量上来。一要化大力气清收非正常...  相似文献   

5.
葛伏龙  林咸刚 《经济师》2001,(2):193-193
清收非正常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脱钩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强了行业的自律管理,制订、完善了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了“两清”力度,通过多方努力,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纪律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寻找各种清收渠道,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职工在“两清”攻坚中思想认识、工作态度、信贷管理水平、经济、市场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系统还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和应收利息无法收回。部分信用社前清后增,不良贷款绝对额有增无减,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五…  相似文献   

6.
邯郸工行清收转化﹃两呆﹄贷款有绝活□李福庆一年来,工商银行邯郸分行通过实施以增量引导、盘活存量,支持企业兼并、租赁和承担劣势企业债务,清欠搞活、依法收贷等措施。共清收转化“两呆”贷款24706万元。其中,支持31家优势企业转移劣势企业贷款本息1872...  相似文献   

7.
灵活运用诉讼和非诉讼方式依法清收不良信托贷款,是重新登记与的信托投资公司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应认真研究与把握的重要问题。 清收不良信托贷款的目标形态 不良信托贷款清收管理的对象应当是全口径的不良贷款,也就是原四级分类中的“两呆”贷款,即呆滞贷款与呆账贷款和实行五级分类后的次级、可疑与损失类贷款。这类贷款的质量特性,决定了对其清收管理具有不同的目标形态,至少包括保全、盘活与清收3种形态。  相似文献   

8.
张延平 《经济师》2001,(4):122-123
文章通过对贷款风险的现状表现 (风险集中在转轨行业贷款、单户大额贷款、改制企业贷款、行政干预贷款、基础产业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等六个方面 )及形成原因 (政策性因素、转制性因素、经营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等四个方面 )的深入分析 ,提出清收贷款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 :采取措施依法对逾期贷款进行有效催收 ;切实落实贷款催收和不良资产清收的担保责任 ;维护债务人改制、债务重组中的金融债权 ;建立贷款催收和不良资产清收中的责任追究制。  相似文献   

9.
葛伏龙 《经济师》2001,(9):223-223
一、当前清收不良贷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不良贷款清收进度慢 ,效果不佳 ,甚至前清后增 ,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贷户信用观念不好等因素外 ,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信贷人员的畏难、厌战情绪 ,严重阻碍了不良贷款的收回。随着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和持久进行 ,部分贷款越来越难收 ,碰到的问题、困难和障碍也越来越大 ,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 ,造成了部分信贷员畏难厌战。主要表现有 :①对历史遗留的陈欠贷款清收不积极 ,使之成为“千年不赖 ,万年不还”的债务 ,长期挂着。② )人情贷款不敢清收。大凡人情贷款 ,绝大…  相似文献   

10.
玉芳  俊生 《经济问题》1994,(3):42-43,25
农金部门非正常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玉芳,俊生,丙义,建峰当前,农金部门的非正常贷款越来越多,据统计,榆社县农行和信用社截止1993年6月底,非正常贷款余额为215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30.7%,其中“双呆”贷款为71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0.1%,非...  相似文献   

11.
非正常贷款前清后增的成因及对策●蒋明钦代主非正常贷款居高难下,年年清,年年增,前清后增,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银行、信用社对农业增加投入和支持商品生产,阻碍行社职能发挥,对提高行社效益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威胁着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清理非正常贷款,是搞活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当前信用社非正常贷款前清后增的对策●王宪役苏伟吉永当前信用社非正常贷款前清后增,因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工作。1、信用合作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信用社的领导,发挥服务监督功能,从信用社生存的长远利益出发,把盘活信贷资金存量,防止新增非正常...  相似文献   

13.
信贷资产质量差 ,不良贷款占比高 ,是制约农业银行效益的主要“症结”。某行 1998年底贷款总额 32 113万元 ,其中两呆贷款 186 0 0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 6 1% ,正常可收息贷款 40 75万元 ,占贷款总额 13%。要想较好地完成收息计划 ,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存量贷款的清收盘活 ,这是完成贷款收息计划的关键举措。怎么抓好清收盘活 ,措施办法很多 ,此文不作阐述。二是增加贷款总量 ,增加生息源。本文想就为什么要增加贷款 ,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一、要使农行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增加贷款是有效举措之一当前银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不良…  相似文献   

14.
仇青芳 《经济师》2001,(12):247-247
一、隐性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一是在清收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是指不良贷款本息以货币资金净收回。但随着不良贷款的逐年清收和剥离 ,剩下的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每清收一笔都需付出超常的努力。因此少数行在出现某笔贷款只能收回一部分时 ,首先是收本 ,有的在清收中还不自觉地放宽了还本挂息的条件 ,使利息收回几乎无望。加之上级行的考核也是侧重本金的净压。因此出现了收一块、丢一块的现象。二是在盘活中形成的。今年以来 ,上级行对不良资产清收盘活的考核越来越严 ,与个人收入挂钩比例也越来越大。但不良资产却是越收越难 ,加之社会…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破产中对银行债权保全的思考●周孝华一、对信贷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教育广泛学习《破产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执法能力,以便他们在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贷款的安全,依法经营信贷,依法清收贷款,依法防范信...  相似文献   

16.
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运营模式不成熟,存在贷款客户准入条件偏低、担保方式不完善、贷款后续管理缺失、清收力度不足等问题。防范农村小额贷款风险对于其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可采取完善信贷投放业务准则、规范农村小额贷款经营模式、明确各项准入标准、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加强贷款收回再贷管理、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等措施,来防范农村小额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金融业的影响。 1.金融债权保全难度增大。(1)基层机构撤并将导致部分贷款业务的承贷主体发生变化,增加了乡、村贷款清收和金融债权保全难度;(2)贷款相关责任人的变更,导致贷款牵涉的承贷责任发生变化;(3)由于乡村级集体贷款涉及数额大、笔数多,在落实金融债权时,易出现着重强调减  相似文献   

18.
林恬 《经济论坛》2006,(16):100-10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现状及主要处置方法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现状。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3133.60亿元,比年初减少4042.40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为8.61%,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3336.40亿元,占全部贷款2.19%;可疑类贷款4990.40亿元,占全部贷款3.27%;损失类贷款4806.80亿元,占全部贷款3.1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由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剩余存量不良资产清收难度也将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9.
徐秀岐 《经济论坛》1996,(17):45-46
邯郸工行转化风险贷款的实践与思考□徐秀岐如果说效益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信贷资产质量则是影响银行效益的关键。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贷款结构失衡已成为我国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一大羁绊。如何清收转化风险贷款,调整资产结构,便成为各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邯郸...  相似文献   

20.
控制贷款资产风险的七点建议任占元(1)建立贷款风险结构调整机制,严控高风险含量资产。流动资金贷款的信用放款比重要逐步降低或取消,固定资产贷款要全部实行有效抵押,非正常贷款要实行专门管理。(2)建立健全贷款审批机制,严格控制高风险含量贷款资产。以贷款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