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十二五”期间农民工进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1990~200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由22%上升到46.9%;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由2.54亿人增加到6亿人以上。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民进城。按照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城镇常住人口的口径计算,则目前进城农民(及其家属)占了城镇人口的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农民工职业培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毅 《发展研究》2006,(7):90-9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福建省成了外商和港台客商的投资热点,成了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数量上逐年增加、质量上逐步提升。“用工荒”和“技工荒”成了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加,福建省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由于劳动技能的限制,农民转移就业难成了阻碍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是解决企业“用工难”和农民“就业难”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卅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进城务丁,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民工提供高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改善农民丁金融环境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做好民生金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论农民工进城对市民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劳动力市场呈多重分割局面。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两种就业关系。农民工对在城市一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市民没有直接影响,但存在间接影响;对在二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市民产生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总体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农民工会对城市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进城农村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8个能够综合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和主观意愿等生存现状的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集中分析各个因素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进城农村劳动力总体代际和性别差异上的表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因素、进城动机、主观诉求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区别,工作稳定性、身份歧视等因素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不同于事先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滇人 《经济改革》2009,(1):22-24
众所周知,经过二、三十年的农民进城运动,中国农民对城市的依赖已经远非从前可比,农民的命运早己和城市紧密相连。在农业生产收入无法保证,农村人均土地并不富足的背景下,出门打工仍然是很多农村人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真正实现中国城镇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现阶段城镇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既有制度性的不平等因素、市民文化中的歧视排斥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的因素,而这些诸多的原因都可归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是关键。通过对制约城镇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农民工自身主体因素入手,以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思考新型城镇农民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促进社会融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生活在城市边缘,面对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农民工在城市里安居乐业,这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就业行为的家庭制约差异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家庭制约视角来透视城市工人不愿意从事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这一现象,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工人面临的家庭制约不同,是导致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就业行为上出现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城市政府在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实施的歧视性就业政策是错误的干预行为。城市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施行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12.
1.就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农村劳动者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1)农民工进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一方面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大多数是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已成为城乡统筹的一个难题.本文在明确劳动力实现合理的转移就业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的基础上,从农民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民工提出的提高就业能力以更好融入城市、提高创业本领以更好反哺农村的要求,进而提出了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创业本领,以期更好地实现他们在行为上融入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促进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权利并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为此需要正确把握农民工市民化特定内涵,找出其中的难点,通过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下城市政府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理清城市政府制订准入条件背后的经济动因,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公共支出责任,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支持的角度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一、农民工退保原因分析 1.农民工保障政策不尽合理是造成退保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要享受保险,必须在当地连续缴费15年,达到退休年龄后才能领取养老金,这一门槛设置太高。农民工特点是流动性强,就业稳定性差,有些还是季节工,未来不确定性很大,成了退保率高的直接原因。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仅有20%~30%的进城务工农民在一个单位工作满3年以上。2004年外出农村劳动力中,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务工人员占到40.6%。而这种状况在近期未见改善迹象。农民工岗位技术要求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者居多,工作单位一般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加之农民工自身特点局限,这些规定让打工者觉得政策虽然很好,但“太遥远”。未来不确定性促使他们不得不舍弃长远利益而谋取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6.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对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对他们施加更多的人文关怀,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使其更快融入城市,这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和社区均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单独依靠任一方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成效。该文首先阐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收入较低、学历不高、技能短缺和情感孤立四个方面论证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的原因,最后从政府、机构、企业和社区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其融入城市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各地围绕推进城市化和破解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全省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市民。2008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翟燕立在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时指出,不能以我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来判断我们国家劳动力供求的拐点是否已到。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有经济过热时候的需求,也有经济均衡时候的需求;从劳动力供给的情况来看,有当前劳动力的实际问题,还有劳动力的潜在供给能力,特别是还存在大量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工资决定方程的代际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嘉文 《新经济》2014,(13):33-44
一、前言本文对农民工的定义为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拥有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其中不包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包括大专在内)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人群。因为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他们的工作和生产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相去甚远,已不能称之为农民工。农民工现象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这一现象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这一群体内部开始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群体内部特征。其中,尤以80、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为代表。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对农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