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财会月刊》2006,(8):78-78
对于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而言,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以信贷总量、现金总量计划为代表的规模管理,到1996年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再到1998年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惟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近年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可控性不足,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下降。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成为当前的一个争论焦点。笔者将从合理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三性"原则,即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采用的是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中介目标。基于"可控性"原则的视角,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由于外汇占款激增和货币乘数不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下降,从而其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标准的假设基础上,结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非对称性,构建具有非对称性的LSTAR模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采用M1、M2和Divisia加权M1、M2时,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具有差异性;利用构建的LSTAR模型,使用M1、M2和测算Divisa加权M1、M2对相应LST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Divisa加权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不加权的更为有效,而就货币供应量层次分析,Divisa加权的M2比M1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选取目前公认的五种中介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借助于计量方法,通过比较各个中介指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状况分析各个中介指标的可实施性。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经济实情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贷款规模的曾经被作为主要中介指标的功效正在削弱;通货膨胀率目标制不适宜在现阶段被采用;利率和汇率中介目标由于我国经济中各种问题的长期存在而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应当继续推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不断改善自身机制,让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素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之分.我国GDP受到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余额的共同影响,在两个标准差的货币政策变量冲击下,贷款余额对我国GDP的影响大于货币供应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渠道的影响在逐渐加大,信贷渠道的影响则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成为判断央行货币政策松紧取向的重要指标.1997年之前,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央行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住了高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7.
文中首先回顾了“九·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利与弊 ,由此推论出中国经济将经过一个长效平谷期。在此基础上 ,从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调控方式、传导机制、政策倾斜几个方面对中央的货币政策做了预测 ,建议货币政策在近年内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上 ,同时 ,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不能丢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及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波及途径,样本区间是:1998年4季度——2005年2季度。这里,主要是关于货币供应、银行信用及利率三个金融变量对GDP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是:中国金融政策中介目标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在积极创造条件向货币供应量转换的同时,把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同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转变为完全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子惠 《民营科技》2011,(12):74-74
由于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单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完善的,应该从公开市场业务、投资、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三个方面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水平的一般关系的理论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产出的相关性比较好,但跟物价的相关性比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