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金桂 《水利经济》2008,26(2):7-10
采用LP模型,以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4年数据为样本,就国内科技投入、进口贸易和FDI传导的技术溢出对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科技投入是提高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进口和FDI产生的技术溢出也促进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62~2016年间全球107个国家的农业面板数据,构建全球农业空间生产模型,并在此框架下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途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向溢出效应均为正,且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存在两条途径加速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使双方都能从对方的农业增长中获得更大的单位溢出效应;二是通过双边贸易、农业科技援助、基础设施援建等措施,帮助沿线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扩大这些国家对中国农业的总体溢出效应,从而真正做到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渠道,研究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藏除外)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溢出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显著提升了东、中部地区的TFP,且呈正溢出效应,但对西部的提升不明显;证券业集聚对东部的TFP和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但抑制了东、中部的技术进步;保险业集聚抑制了东部的TFP和技术效率,呈显著负溢出效应,但对西部的技术进步有正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强化银行业溢出效应,加快保险业转型升级和打造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证券业发展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2006-2017年412家中国沪深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85个国家的OFDI事件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分析了制度距离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度距离和企业经营绩效呈倒"U"形关系,即适度的制度距离有益于经营绩效的提升,而过大或过小的制度距离则会起到抑制作用;东道国自然资源丰富度正向调节制度距离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而东道国战略资源丰富度调节效应不显著,即中国OFDI上市公司有自然资源寻求动机;制度距离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随着企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一带一路"中中国OFDI上市公司国际化经验、企业规模和东道国营商环境都能够显著提升经营绩效。这些发现为中国OFDI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8~2013年99801家农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加入调节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了逆向选择的内生性,系统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直接促进效应促进了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国农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直接促进效应会随着年份而增加;其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间接溢出效应促进了未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国农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但间接溢出效应会随着年份而减小;其三,间接溢出效应对促进中国农业企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始终小于直接促进效应的贡献,但仍不可忽视;其四,企业的国有属性对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直接促进效应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其五,企业的出口行为与研发投入行为,对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直接促进效应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文认为,针对进一步利用外资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外商直接投资支持政策力度,深化市场机制建设,主动引导和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1999~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密集度以及资产负债率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高,并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而非效率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化、规模效率等指标值大于“三资”企业;另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较显著的正影响,而资本密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面板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再通过面板个体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农村互联网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内在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检验以明确互联网带动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本地区农村互联网发展会显著促进本地区以及邻近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效率的途径来实现。在控制变量中,农村人力资本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本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本地区以及临近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农林水事务支出比重来衡量的政府支农强度指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抑制影响,并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以就业人口比重来衡量的产业结构指标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发展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从地区差异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作用不明显;另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政府财政支农等因素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水贸易的理论,分析2007—2016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现状,并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为逆差,年均净进口量约为117.89亿m~3。从影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汇率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是最为显著的正向驱动因素,地理距离和关税水平是最重要的逆向驱动因素,我国在农业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新贸易理论,在估计1995~2015年38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研发资本存量和统计其农业贸易额的基础上,对农业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农业领域存在显著的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但是,国内自主农业科研投入仍是各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差异会弱化农业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农业贸易的大类里,农业中间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于农产品贸易、农业资本品贸易来说更加明显;在农业贸易领域,发达经济体承担了更多的技术溢出作用。本文研究为新贸易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农业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系统研究中国农业企业境外投资区位选择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投资决策行为,企业的区位选择首先取决于企业的投资动机。文中归纳了中国农业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三种主要动机,即:寻求互补资源、进入目标市场与获得战略资产;分析了不同的投资动机下,中国农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与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了适用于中国农业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投资动机—区位决定因素—区位影响因素—投资区位"决策框架,并进一步给出了三种动机下中国农业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但少有文献提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环境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多维特征、非线性特征和区域特征。本文采用2010—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和面板分位数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环境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倾向于选择政府高效、政治稳定、监管严格的东道国;从不同维度的制度环境来看,东道国政府效率、政治稳定与杜绝暴力恐怖主义、监管质量、话语权与问责制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但腐败控制和法治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分位数回归进一步显示了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显著正向影响主要分布在低中分位点;样带比较揭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环境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集中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1988-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省级面板数据,应用方差分解技术,将农民区域收入不平等分解为各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研究发现,对农民区域收入不平等扩大贡献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土地,因此,政府要平抑日益加剧的农村区域收不平等,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入手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把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划分,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比较两者之间关系,认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木质家具出口贸易正处于互补性逐步增强的阶段。文章进一步测算了我国木质家具产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结果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更具出口木质家具的贸易潜力。建议中国政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中国木质家具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指导或者积极推动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制造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进行战略市场转移。  相似文献   

16.
在考虑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13个国家木材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1995~2009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考虑CO2排放的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要高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低碳约束前后发达国家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从1995年到2009年由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引起了中国木材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波动。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适当调整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的一个新发展模式,探究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利用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农业产业集聚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1)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都呈上升发展趋势;(2)全国层面看,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的“U”型影响;(3)邻近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水平只会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步有“U”型影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4)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在四大地区、不同农产品贸易水平和不同农产品贸易结构地区存在异质性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异质性。[结论]要推动农产品贸易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围绕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农产品贸易非均衡发...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科技存量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1986~2012年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科技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科技存量的时间演变,并利用FGLS方法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进而系统考察了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主要靠农业技术进步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起着阻碍作用;新世纪以来农业科研投入增速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并且该差异呈扩大趋势;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而年降水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空间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升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而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4个地区气温升高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华南地区外,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5个地区降水密度增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1978年至2008年宏观数据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分别从产出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三个冲击视角,对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