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网络飞速发展信息鱼龙混杂的今天,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如何担负起引导和稳定公众的作用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2.
《商》2015,(35):218-219
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份,面临危机频发的严峻形势。突发事件已经引起社会非常严重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进而牵连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由于新媒体广泛的出现和普及,其对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新媒体对许多重大公共危机的处理也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和危机的解决。因此媒体必须提供及时的信息,减弱或消除公众的恐慌以解决这类危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测试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务新媒体在正确引导舆论,安抚公众情绪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务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荣志卉  王慧 《商》2014,(21):181-181
由于网络围观时代的到来,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权力运行报道中来。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当建构符合新的传播环境的传受关系,实现舆论上的正能量。本文通过结合传播理论与热点事件,寻找权利运行报道实现正能量传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政府在引导舆论时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变化。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以及当今政府在引导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由此寻找探索新媒体发展环境下政府引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给公众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安全。非典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公众带来的不只是极度恐慌的情绪,也是对生命赤裸裸的威胁;甲型H1N1公共卫生事件,同样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给公众带来了人身安全的威胁。经常出现的禽流感病毒,也是传染性极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面对诸多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要充分应用健康信息传播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为解决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一臂之力的作用。本文就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信息传播,提出应用健康信息传播来协助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社会组织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者,信息传播是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环节.传统观念中,媒介是社会组织的舆论宣传工具,党和政府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公众无法得知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情况,迫切希望获取公共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因此,新闻媒体要正视公众的需求,正确认识媒体的作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7.
陈柏炬 《中国报业》2023,(18):28-29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使新闻舆论环境日渐复杂,大量信息以及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改变,对主流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主流媒体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认真履行媒体责任。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格局出发,分析媒介融合中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优势,并提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助媒体转型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舆情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滋生和发展,网络媒体作为重要传播途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公众对舆情事件的感知。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分别从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报道频率、媒体的时效性和媒体的素质素养四个方面对公众舆情感知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采用了数据分析法、李克量表法、方差齐性检验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媒体的公信力、时效性和素质素养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媒体的报道频率对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不大。这些结论对媒体进行监管信息,提高网络信息质量,提升公众舆情感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9日签署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国务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总结前阶段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在我国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很多社会舆论的源头来自于网络,但突发公共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其相关网络舆情的管控也变得至关重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原则是适量适时进行引导,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手段。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过程中,应建设好政府官方网站,掌握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提高媒体素养,以有效对其进行监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作为数字传播技术的集大成者,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在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传统的单向传播被彻底打破,在一些"二元对立"的热点网络事件中,主流媒体和民众舆论分别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些事态传播和戏剧性反转的背后,也开拓了主流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2.
戴靖 《中国报业》2020,(7):32-34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新闻的地方就有媒体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对媒体从业者的一场实战检验。在印刷、发行受阻的情况下,地市党报如何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信息有效传播?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打好组合拳?新媒体如何成为战"疫"报道的排头兵?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3.
官盱玲 《中国报业》2012,(8):156-157
现代社会,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力量。提高领导干部媒体素养,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要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必须通过树立正确沟通沟通理念,努力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自觉信息传播学习,提高媒体理论素养。探索信息传播规律,不断增长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引导能力。深入实践,把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技巧,才能够提升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传播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舆论传播阵地。网络在带给我们空前丰富的咨询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会由于其信息内容的不可控及信息数量的巨大造成舆论方向失控,从而引发舆论危机。危机到来时,企业当务之急是向公众提供关于事件的透明清晰、开放真实的信息,在积极预防网络舆论危机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主题论坛、意见领袖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负面信息屏蔽或信息稀释等强硬的舆论控制方式,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到全媒体发展时代,传统媒体形式被打破,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开始习惯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和对信息发表观点。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需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去引导公共事件舆论。本文在阐述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变化和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事件舆论引导难点问题,从强化传统媒体阵地建设、实现新旧媒体融合引导、优化网络舆论引导保障体系等方面,具体探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路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企业要获得真正的成功,除了企业运营的卓越能力之外,还要深刻认识理解媒体舆论的特性,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媒体舆论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从近两年来看.许多企业都深陷危机事件与舆论压力的泥潭之中,这与企业未能把握媒体的传播特性,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政府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及应对,对于此类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处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恰当的信息发布及舆论引导,可以在组织内外迅速释疑解惑、形成共识,从而加快处置过程,推动事件朝着良性轨道发展。反之,不当的处置应对不仅会引起事件当事方的不满,还会造成信息混乱,进一步激化与公众之间的对立,进而引发公共事件。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政府部门在舆情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供各级政府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成因复杂、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种类多样化、治理难度大等特性,一旦出现,对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带来死亡的恐怖后果。本文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及其危害进行简要阐述,从社会工作角度,分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综合阐述现有应急措施,并对现有措施提出细化与补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过程无不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谣言往往会导致公众恐慌甚至群体极化,使事件趋向复杂,影响事态发展。随着移动媒介的变革,谣言的传播更为快捷,跨媒介渗透率更高,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科学有效治理谣言有助于化解舆情风波,维护公共舆论的正向功能,促进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伍盈  唐希 《消费导刊》2012,(12):124-125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一系列“自媒体”不断涌现,公众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诉求渠道得到持续的扩张。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负面现象也频频凸显,如何既保持网络舆情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又保护好网络赋予公民的话语权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舆论传播行为主体,网络媒介,网络舆论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引导与控制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