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城镇化和旅游业两大经济热点催生城镇旅游业态,刺激了人们对城镇旅游的焦点关注和研究热潮。21世纪初,中国城镇旅游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崛起,城镇旅游研究达到了一个历史高潮。城镇旅游在国外并没有独立的研究地位,主要游离依附于城市和乡村旅游之中。由于小城镇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城镇旅游在中国天生具有独立的研究地位。综观中国小城镇旅游研究,城镇旅游的研究是从城镇分类研究中衍生出来。在城镇旅游效益的研究中,注重其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研究,并且城镇旅游对中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有重大的溢出效益。中国城镇旅游研究的重心是城镇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近期慢慢开始关注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在整个研究中城镇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较为欠缺。综述表明,无论是城镇旅游还是其研究越来越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砂河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砂河镇旅游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蒙山片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旅游业是一种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选择正确的扶贫模式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在总结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结合乌蒙山片区旅游资源特征,提出了该片区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资源环境带动模式、旅游市场带动模式、旅游交通带动模式、旅游景区带动模式、旅游城镇带动模式、旅游乡村带动模式和旅游商品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旅游城镇化经营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大桂林的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探讨了依据旅游目的地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推进旅游城镇化进程,提出了广西旅游城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旅游目的地和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按照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理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镇发展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黄山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丰饶,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该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同时也产生很多问题,如:城镇发展过度依赖旅游业、城镇化建设受旅游生态环境制约、早期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延缓城镇化进程、旅游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带动效应不足、徽传统文化受旅游业冲击,城镇内涵缺失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发展新型工业和特色农业,增强城镇风险抵御力;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引导扶持;三产融合,多途径推进城镇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城镇等措施,以引导黄山市旅游业与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企业的文化竞争,旅游企业文化有其特性。中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旅游企业发展不平衡且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误区,因此,应高度重视塑造建设旅游企业文化从外部环境看.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环境;从旅游企业内部看,先进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就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运行机制设计。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及对策方面。本文对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其空间布局宜结合我国现行城镇布局体系,以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建设为核心,突出大城市在城乡统筹中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加快县城和小城镇中心地的建设,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地结构体系;同时,本文提出建立错位发展、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链延伸、利益分配与协调、制度创新等运行机制来保障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渐推进,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小城镇也随之产生。许多小城镇依托其所在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而发展,从而带动该城镇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旅游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小城镇类型,符合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到自然环境、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文着重研究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的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型城镇化间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湘西州旅游和城镇化间的耦合水平较低,面临城镇建设与村寨保护、传统维持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需解决资金土地、居民参与、民居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等难题。因此,要做好规划协同,加大资金支持,确保居民参与,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城镇旅游特色。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历史城镇旅游开发日渐升温,全国历史城镇旅游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历史城镇,保护历史城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这一论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对国内近年来关于历史城镇保护和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发展对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然则传统城镇化却是不可持续的,势必就要求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频频凸显出潜在诸多生态问题。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明确提出城镇生态化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转型、城镇环境生态综合化治理、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路径,以期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历史城镇的开发、保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处理历史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的关系,寻求城镇保护、旅游业发展、社区参与三者之间的结合点,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使得旅游资源管理者、开发者以及旅游资源消费者对旅游资源软环境日益重视,旅游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突出。传统对旅游自身资源环境以及景观质量环境等旅游硬件资源方面的关注开始转移到对旅游资源周边软环境的观注。本文即从旅游软环境方面,探讨敦煌这座国际性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问题,以期促进敦煌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设计反映了城镇的文明程度,体现了城镇的文化品位,给城镇居民以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城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建设必须把空间、自然、人、社会、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协调为重要理念,所谓协调即与信息化、农业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同时让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相协调;市民化和人口积聚、公共服务相互协调。本篇文章以旅游带动城镇化为切入点,探讨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域旅游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全要素、全产业、全部门、全时空的全方位联动,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平遥县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通过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可以提升城镇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依据调查数据对太仓市乡村旅游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以及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产品项目、从业人员服务四个方面对游客的感知满意度进行分析,提出太仓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质旅游环境;加深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打造多元旅游产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范专业旅游服务;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推广乡村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存在加快发展的历史和社会需求机遇与发展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扬长避短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基础平台;其次要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特别是要保护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环境和民俗民风等人文资源,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平台;第三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创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搭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和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尚不成熟的学科,它应是旅游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旅游资源、旅游行为、旅游地建设、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范畴为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河南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实施大、中、小城市“三头并举”战略,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树立科学的城镇发展理念,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