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人类最稀缺的需要。农业用地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性生态需要、环境性生态需要、生态性生态需要、空间性生态需要、社会性生态需要和精神性生态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保护农业用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需要与生态消费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生态需要是人类需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生态需要的实现形式是生态消费。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并给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态消费形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上述理论观点基础上,对如何创造条件,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区域发展规划,是针对特定地域空间,对社会、经济、生态进行总体布署和全面设计安排、并使之协调发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多方面的需要。这是生态经济学中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经济问题所谓生态经济问题.就是指在人类的活动中.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的某一方,忽视另一方,而发生的经济建设破坏生态环境或生态建设阻碍经济的发展,致使人的总需求(生态和经济的)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甚至要以牺牲某种需求为代价换取另一种需求这样一种不良的后果。目前来看.生态经济问题主要是由于只注重或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或对生态系统的反作用注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需要满足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金銮 《当代财经》2001,(10):29-31
国际学术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复合系统运行已达成共识,人的生态需要回归到可持续发展三元动力之一的位置。本文在探讨生态需要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研究生态需要满足度,分析其路径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需要理论只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忽略了生态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其实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但当前绝大部分生态需要的研究都以经济学的视角展开,使生态需要明显带有经济学的痕迹。马克思主义没有提出生态需要的具体概念,但有生态需要的思想。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的内涵出发,综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可以将生态需要进行科学界定。生态需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需要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的一切需要的总和,狭义的生态需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它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又是一种高级需要,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因而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高级需要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工业社会中将人的发展同物欲的满足等同,失去了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造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失衡。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经济发展不仅仅关注物质的满足,更是开拓新的精神生产的层面,生态文明的所倡导的的绿色经济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性,兼顾物本经济和人本经济发展发展观实际上正是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新时代发展观,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景现雕塑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树立生态观念的雕塑我们可称为生态雕塑,生态雕塑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它的创作从根本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出发点归宿点,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满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的人,既是物质主体又是精神主体.城市雕塑的生态观,应该贯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而雕塑构成的"四度空间"也包括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以此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关于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关系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应包括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环境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三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剖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流动与价值流动规律可以现,不合理的消费与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最后,以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为目标,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事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其建设速度,必须从根本上以民为本,依靠人民大众,创新机制体制,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需要充分体现出生态资源管理制度的人与自然之协同发展性;要不断增强生态资源市场化机制对人民基本需要的满足性;要不断加强对人民大众生态与经济损失的补偿准确度和力度;要加快加强责任追究和赔偿机制对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力度;要加快加强考核评价机制对人民大众及后代之根本利益与永恒利益的坚持性。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