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日重庆》2011,(9):51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逃避和退缩。他的坚韧和勇气,拯救了他规模化发展农业的理想。在农村这个"露天工厂"里,他挖出了希望,锲而不舍、义无反顾,终于,他坚持到了树开花的季节、鱼满仓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外多年的科研积累,是为了回归祖国的厚积薄发。在科研第一线耕耘了大半辈子,跨领域、跨学科和跨国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他收获了丰富的甘甜果实,也造就了他勇敢创新的科研精神。他骨子里蕴含着对科研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著,他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能力,使他在科研方面具有了独特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他,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徐永教授。他执着于科研事业,长期从事植物光调控技术、植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2013,(9):112-116
他活了一百岁,曾担任过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高级幕僚,在清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影响重大。他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阵痛与巨变,经历了中国的五朝皇帝,见过民国的六任总统。他一生的最大成就是在中国建立了一套现代大学教育的思想体系,创办了著名的复旦大学。之后,他又和英敛之在北京创办了辅仁大学。他桃李满天下,其弟子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间的流失,一转眼,他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但光阴的年轮并未在他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仍然显得年轻、旺盛和充沛;言谈举止还那样诚恳、坦率和豪迈,不过又添了点儿年青人的冲动,也许他是受了时代的感染。笔者日前走访了张超同志,详谈了他近年来在社科战线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与其说是事业选择了他,毋宁说是他选择了事业。 在长达10多年的“石海”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他在坎坎绊绊的乡村土路上艰难跋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磨炼了他的意志,岁月年轮给了他厚实的积累,职业的准则铸就了他的品格,殷切的良心乡情支撑起他水久的奉献意识。 正因为如此,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被河南内乡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领导  相似文献   

6.
虽然他的名字与矿工沾不到边。但是,他就是挖掘诗歌宝藏的矿工。在掌子面、在深并以下的煤层,他敲打出来的文字,就像他挖掘出来的闪光乌金,他时常发现,黑夜里闪烁的星星,如同他在灵魂里发现自己的本质,而且自己在这一时刻还获得了幸福的快感。在重庆庞大的水泥森林中间,他像一道脊梁,支挑起他的精神世界,是那些象形、指示、借代、会意的神秘符号,使得他和自己的灵魂纠缠在一起,埋在城市的骨头深处。  相似文献   

7.
献出自己的角膜,把骨灰撒在大海中……最感人的,是这个境界了。凡是人能够做的,他都到了。做得那么彻底、那么完美。在他做出最后举动之后,人们不得不佩服他,崇敬他。 他不愧是一代伟人——小平不“小”! 抱负不小。“先圣”、“希贤”,从他早期的名字中,就知道他从小就怀有大抱负。十六岁,就踏上赴法留学的征途。在旅欧留学的有志青年中,他是最小的一个。他第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教书时,曾接待过一位来自一个大机关的先生。他送我们系里教师一份材料,其中写了一些关于国内外事务的看法。他来过很多次,要求系里的教授给他写一个鉴定。据他说,同样的材料他已经寄送了联合国秘书长、日本首相、美国总统,也寄送了中国当时的几位主要领导人。他反复说,他能够解决世界艾滋病问题和战争问题,但从他的文字材料中丝毫看不出任何价值。据说他的单位秘密地请医生给他作过心理诊断。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不久,又见了一位中年农民在一周之内天天"拜访"哲学研究所,随身也是一摞文字材料,同样描述了他所"发现"的宇宙间的普遍规  相似文献   

9.
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抢救,而又不断陷入昏迷状态。即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还是要看书。当时政治局的常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他讲要一本书,但他语言的含糊与声音的微弱,连最能懂他话的秘书,也不明白他说什么。他着急了,示意给他拿纸和笔来,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个“三”字,给了  相似文献   

10.
六、执着的追求“文革”动乱时期 ,摧残了他那健壮的体魄。1 974年 1 1月 2 3日上午 ,他感到异常疲乏 ,下班回家一头倒在床上。他刚躺下 ,一位农民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来看病 ,他疲惫地起来给患儿看病。患者走后他正要休息又耒了第二个、第三个…… ,当他看到第六个病儿 ,要开处方时右手突然不听使唤了 ,只好让爱人代他开处方。患者家长满意而去 ,可他头痛剧烈 ,“哇”的一声吐了起来 ,爱人刚要扶他上床 ,这时一对解放军夫妇抱着孩子走进来。他爱人为难了 ,刚要开口 ,他接过来说 :“我还能看病” ,硬挺着在床上 ,爱人扶着他为第七个孩子看了…  相似文献   

11.
贺亮 《理论观察》2007,(5):169-170
《黑孩子》既是理查德.赖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描写了他少年时代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赖特在少年时代对种族、肤色、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及宗教产生了种种困惑,他一直渴望摆脱种族歧视并开始新的生活。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的内容给了他启发,从而顿悟。此后,他前往北方去寻求自己的梦想,这标志着他成长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游江逆行     
关于轨迹什么是轨迹,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或许是一种天意的注定,冥冥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安排、尽管辗转千回,可能都要回到那条既定的道路上,由不得你。比如游江,走了那么久,他终究还是走回到了他还未出生的时候,他的外公就已经为他指定好的一条路。只不过,这已是在他出生40年之后,他的外公王君异老先生过世46年之后。他并没有见过他的外公,但他说,他在梦里和他遇见过。  相似文献   

13.
所谓班子中主要领导者,是指领导班子中的班长而言。他在班子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统帅作用。在领导活动中,他独具最终决策权、统一指挥权;他还要带好班子,抓好党风、政风。他的这种地位、权力、责任决定了他必须具有特殊的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国有大型企业总会计师队伍中,他是一个“现代型”的管理者: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现代思想观念、现代知识结构;在现代企业亟需有真知灼见的管理行家时,他的工作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就是辽宁省总会计师协会理事、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总会计师徐丰利。 徐丰利今年47岁。在企业财务岗位上,他已经工作了二十个春秋。工作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企业财务工作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宽广。这项工作做得好、做得  相似文献   

15.
在大连,才力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有人用他的名字注释他的个性,就是有才,给力。他只是憨憨地一笑。才力在大连担任过许多重要角色,例如庄河市副市长、金州区区长、市港口口岸局局长,他还是辽宁省党代会代表、大连市人大代表。在大连机场集团董事长这个位置上。他刚干了两年,而这两年正是他几十年沉淀的才能力量的最佳释放期。在这里,他深深感受到城市窗口的社会责任和未来发展的梦想重量。机场40岁生日的烛光映在他沧桑的脸上,他侃侃而谈,婉若寻常。  相似文献   

16.
初见阎正先生时,是在北京的金秋季节.晚霞在他的花发上镀了一层淡淡的金黄,风吹乱了他本来就散乱的头发.身穿一件皱巴巴的白衬衣,更显得他人的疲惫与憔悴,唯独精神的是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透射出他百折不挠的性格和智慧的光芒.本来见他之前,就听一位文化名人常提起他:“阎正先生一生清寒,却执着追求,他是一个集画家、收藏家、书画研究家于一身的才子.在我与他二十多年的交往中,每次见他都是来去匆匆,而每次来北京都带来了他取得新成果的信息,或出版了一本书,或办了画展,或导演了一出新电视剧.”  相似文献   

17.
新闻背景:本刊2001年第8期刊登了《朱邦富,为了护林成了天麻王》的长篇报道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读者通过本刊找到朱邦富求宝取经。前不久,央视七台“科技30分”栏目介绍了朱邦富的“高产枝条种植新技术”。报道称,这是天麻种植技术上的又一突破。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现在朱邦富在家乡事业进展得并不顺利,一连串烦心的事儿已经让他动了出走的念头。朱邦富早已是名震四方的天麻王了。他从1990年开始研究天麻种植技术,12年间,他不但改进了天麻种植的传统技术,而且曾先后四上北京买回了优质天麻品种的专利技术。如今,他的天麻种植技术已传授到山东、山西、四川、福建等11个省、市。可是,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创业在陕西的他,现在随时都有可能离开这块他并不愿意离开的土地,举家迁往山东。那么,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动了离开家乡的念头呢?为此,记者于2002年5月再次前往丹凤县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爱到不再爱     
《中国招标》2014,(39):36
我认识一个汉堡的有钱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因为从他父辈起,已经不再需要靠工作赚钱了,他家的钱在帮他们赚钱。他18岁那年揣着父亲给他的旅游费出门去旅行。他每天可以支配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5元。即使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很少的一个数目。百万富翁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外面至少旅行一个月再回家。儿子却在外面旅行了整整40天。有几天,他就吃黑面包,喝自来水。他睡过青年旅馆,睡过人家的客厅、马槽,也在野外露宿过。他回家以后,家人为他举行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中国彩市乃至于国际彩市迄今最具新闻价值的人物;他五中福彩大奖,总奖金高达2400万元;他转战陕西、山东两地,屡战屡胜。然而,他的神话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以后,他又将在彩市上得到的一切还给了彩市。不过,他的传奇经历是迷人的,他在中国彩市确立的一种罕见的"高度",恐怕在若干年后都无人能及。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个朋友死了,他在不应该死的年龄死了,在不应该死的日子死了,他的死因不是明明白白的,死的结局也有点模糊,明白的唯有死亡的方式。听到他的死讯,我无话可说;听到关于他死因的种种猜测、种种分析,可信与不可信的,我无言以对。他的告别仪式,去了很多很多的人,家属、亲戚、同事、朋友、领导和部下。也许是害怕这种场面,我还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没有去参加。尽管如此,最近常闹失眠的我,半夜起床之时总要想起他,我悲哀朋友的网络中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