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认为收入假说难以解释居民消费的一些特殊现象,而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平台。作者从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入手,提出了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诸多学者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解释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象。然而,作者通过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分组数据的研究发现,1996—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预防性储蓄占储蓄增量的比重仅为24.5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32%,并且,所有的收入分组都具有较低的预防性储蓄边际收入倾向,这说明预防性储蓄对于解释我国储蓄持续增长和消费疲软的现象十分乏力。  相似文献   

3.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有挤出效应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垩 《南方经济》2010,28(9):64-72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和倍差法,分析1998年的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实证发现: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没有挤出效应;对贫困个体而言,医疗保险改革甚至使其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医疗支出风险并没有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降低,是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储蓄没有影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有关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的实证分析。本文专注于分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感受以及流动性约束感受显著地差别于城市。通过构造一个包含流动性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点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与流动性约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储蓄存款的倾向越来越高,这也印证了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协整理论的因果关系研究,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本文通过因果关系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并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预防性储蓄是不是引起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尚未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提出一个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最优预防性储蓄动态模型,首次利用2005~2009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收入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预防性储蓄至少能够解释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财产积累的20%到30%左右,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居民消费习惯、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延迟退休等因素,运用预防性储蓄异质性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对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即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改善消费环境以及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措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消费的平滑性是扩大内需的政策产生效果的一个障碍。本文利用"相关性UC模型"来研究收入-消费关系,试图利用该模型中消费、总收入和持久收入之间新息的相关性来验证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更符合哪一种消费行为理论。最后实证结果说明,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习惯形成理论和预防性储蓄,持久收入假说都不能完美的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相对来说,其消费行为更接近于持久收入理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人们预期的短视和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增强了体制转轨过程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对未来的政策走向等难以形成准确的预期,这些因素都对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为研究背景,来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息,仍持续较快增长.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从一般意义上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扩大内需也就是要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 1978- 1997年的 20年间,消费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年均占到 60%以上,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把启动消费需求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本文就利率调整与刺激消费需求问题作一些理论和实证上的分析与讨论。 对储蓄利率弹性的争论 储蓄是经济行为主体为未来创造收入而留出部分产出的过程。一般而言,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有可能成为储蓄行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4年期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VEC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的均衡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政府储蓄虽然对投资影响较大,但它与投资之间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资本形成的真正来源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却始终不振,相应的,我国居民的储蓄不断攀升,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文章运用2002~2014年的有关居民储蓄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并针对影响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来降低我国的高储蓄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4年期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VEC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的均衡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政府储蓄虽然对投资影响较大,但它与投资之间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资本形成的真正来源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15.
李子慧  孟昕 《辽宁经济》1999,(10):44-44
我国社会资金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为主,通过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完成的。这一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单一渠道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一、当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运行及弊端在当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国有商业银行是居民个人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CHNS数据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1996~2003年中国农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经验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农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农民的不确定性感受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于通过积累性的储备来抵御未来的风险,农民持久收入的稳定提高能显著减少其预防性储蓄动机。我们还注意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反而促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此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农民所承受的教育负担相对过重。  相似文献   

17.
蒋波  曾勤文 《特区经济》2006,(1):166-167
本文从研究我国的房地产周期入手,针对我国住房融资现状,指出应完善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主,辅之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储蓄的混合型住房融资模式,并提出了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贷款保险等设想。  相似文献   

18.
王冬  王新 《南方经济》2014,(6):42-55
本文使用省(市)数据研究收入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一)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只有确定性环境下消费增长的30.5%;(二)我国城镇居民尽管普遍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各地区储蓄动机不平衡,其中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且中部和东部差异较小,西部与中部和东部差异最大;(三)样本期间全国及分地区城镇居民相对谨慎系数呈下降一平稳一上升的走势。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区域和时序差异提示我们: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各地区收入结构和储蓄动机的因素。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全国性和区域性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差异,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发生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19.
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本文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研究框架,根据中国居民消费、储蓄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文章的结论为居民的收水平低,消费的生命周期特征,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是造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变异的主要原因。文章提出了刺激居民消费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唐春花 《特区经济》2011,(10):70-71
国民经济储蓄部门结构一般可以由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来表示。本文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我国储蓄结构的变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进口与三部门储蓄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企业部门的储蓄是出口和进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保持对外贸易的平衡依赖于政府对各部门储蓄结构分布的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