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必然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文章采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沿海”和“内陆”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区域特点,制定相宜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视角,运用局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促进农民工增收,是加速劳动力流转的首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建筑行业农民工为研究视角,以调查一手资料为依据,建立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分析模型,得出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完善用工合同是提高农民工收入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农村转移劳动力迅速增加,2000年之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开始快速上涨,农村转移劳动力名义价格逐步动态趋同于所在地城镇劳动力名义价格。运用多层线性模型通实证分析表明:从1997至2009年期间城镇劳动力工资平均水平高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但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迅速上升,其差距在逐步缩小,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价格趋同的趋势。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趋同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研究得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积极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积极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农村的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75,自引:1,他引:7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运用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递归方法并结合推拉理论,通过所建立的模型表明城镇的拉力,特别是城镇工业技术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而基于宏观经济变量的logit模型和基于微观经济变量的描述性分析都很好地验证了该结论。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深远的意义;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各级政府推动的高速城市化,已经造成土地和住房等城市要素价格的过快增长,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因此:(1)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边际成本,已经高于城市化的边际收益;(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在空间上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过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这会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小于城市化成本的趋势,使得刘易斯推-拉模型在中国失灵。  相似文献   

8.
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有: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情况、沿海地区农民工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家从事农业或副业的农民收入情况、农民工对于未来的期望、沿海省市的生活成本;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有:企业产品的市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情况、沿海地区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成本。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并从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英美日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英、美、日三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季丹虎 《生产力研究》2007,51(2):95-97,128
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为研究对象,从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考察英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次序。这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地区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工的跨地区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但时至2004年初,从珠三角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往日农民工无限供给的情景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劳动力转移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中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两潮两荒产生的内在联系及演进态势。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反复与要素配置失衡相伴,而要素估价偏误、供求市场扭曲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总量相对过剩与局部区域、产业劳动供给不足相伴,且劳动力供求变动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由此,文章建议将人力资本差异作为估价依据并剔除非市场干扰因素,构建要素配置预警机制以及政策的预先推出来实现要素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正经受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从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入手.提出了在发展中实现富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住房问题及市民化发展趋势下的住房政策调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转移一般出现在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到土地和户籍二元化管理制度影响,出现了诸多城市新问题。该文从"农民工"住房问题出发,首先依据多项调查数据明确"农民工"住房供需情况;其次从现行城镇住房政策角度分析造成"农民工"住房供应不足问题等的主要原因;最后借鉴国际经验,比较日、英低收入住房供应政策,提出长期的居住地管理政策改革方向和短期的住房实物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考虑到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性。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存在"扩面型"、"仿城型"、"单独建制型"三种模式。本文认为,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分类、分层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完成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我国刚刚起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短短历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曲折的弯路。为了尽可能在今后的征程中多一点辉煌,少一点曲折,我们不仅要勇于探索,也需要学习别人的经验,接受别人的教训。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一、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始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模型的工资路径是先平直后上折,但根据统计数据制成的农民工工资路径图则是上下波动的。形成这种路径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的差异性。本文首先采用收入排序法生成中国农民工的供给曲线,然后在对比费景汉和拉尼斯的两集合与刘易斯三集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业内部产业升级与农村劳动力第四集合的概念,并由此形成四集合分析法。四集合分析法说明了农民工供给曲线的移动特征,进而解释了中国农民工工资路径的特别形态。  相似文献   

18.
张智勇 《生产力研究》2004,(4):92-93,13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同时也正在改变着农民工的身份地位。本文从户籍壁垒的角度出发 ,对农民和产业工人的阶级属性 ,利益冲突 ,政治表达以及阶级意识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目前农民工还不是产业工人的一份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基本原则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工业化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实现。拓宽工业化发展的渠道,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构建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化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联动,无疑都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已成为城乡统筹的一个难题.本文在明确劳动力实现合理的转移就业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的基础上,从农民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民工提出的提高就业能力以更好融入城市、提高创业本领以更好反哺农村的要求,进而提出了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创业本领,以期更好地实现他们在行为上融入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