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测算和评价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文章通过构建包括5个子系统、25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效益-成本"法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为0.479 9。说明:(1)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中低水平;(2)内部城市间评价值与经济子系统评价值排序相同;(3)资源子系统评价值与环境子系统评价值排序相反;(4)其对外子系统评价值很低。  相似文献   

2.
5月25日至30日,受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委托,我社组织了“中央媒体再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大型采访活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报道社、中国新闻社等11家中央媒体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3.
晋西北、陕北、内蒙南部这三块山水相连的地方,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三个省区,但从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历史状况、地域环境上看,比较于它们各自省区周边的其它地方具有更大的文化亲缘性、历史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熵值确权法,选取旅游总收入、接待人天数、国内游客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游客人次和旅游创汇收入等六个指标,对2013年河北省主要城市旅游业产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城市旅游业产出竞争力综合得分与排名。结果显示秦皇岛、承德、石家庄和保定四市的旅游产出竞争力得分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衡水、沧州和邢台三市旅游业产出竞争力得分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唐山、张家口、廊坊和邯郸四市的旅游业产出竞争力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5.
董帅  杨帆  李凯东 《北方经济》2010,(21):40-42
一、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旅游产业正处于竞争性增长时期,因此,关于旅游竞争力评价,尤其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范小波 《魅力中国》2014,(23):66-66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简称“黄河金三角”)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黄河沿岸,包括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该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接合带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路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为了促进黄河金三角区域地区合作、推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积极推进我国西部经济增长、中部崛起的同时,应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设成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大力发展区域物流节点、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及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华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统计资料的基础上,从竞争业绩角度,建立了包括7个指标的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每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对区域之间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济是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内容。金融指标在评价区域竞争力中到底贡献有多大,本文基于可获得的全国30个省的最新数据,用熵值法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实 《中国报道》2013,(9):58-61
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开展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对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位于晋陕豫交界地区,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00万、包括四个城市、辖47个县(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0.6%、总人口1.27%、GDP0.89%的"黄河金三角",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一种跨省交界地区合作发展的独特模式,构建内陆有影响力的"经济特区"。近日,本刊记者专程到黄河金三角地区进行调研,真实感受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位于黄河中游,包括山西省的运城市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旅游基础、资源实力、旅游规模、环境基础和经济实力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采用TOPSIS法对辽宁省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滨海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在评价基础上从5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方向对6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将6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分为3个层次,其中大连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营口最弱,而两者发展势头却恰恰相反。为了进一步提升辽宁滨海地区旅游竞争力,本研究提出7点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汤君辉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00-304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单元,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4—2019年旅游经济、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科技创新发展极化现象显著,而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趋于平稳;时序分析方面,黄河流域各地区2004—2019年协调度为0.215~0.890,省际差异显著;空间演变方面,黄河流域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中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试论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核心竞争力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能力,对于目的地建设、形象打造和对外宣传促销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培育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和途径,希望能对旅游目的地建设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智慧旅游及城市旅游竞争力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对国内外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旅游实践述评的基础上,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行述评,其中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从三个角度出发,即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与提升策略。国内外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容侧重与方法运用不尽相同,国外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运用钻石模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集聚指数模型等,而国内倾向于运用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生态位模型、后向传播(BP)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法等。最后,国内外在智慧旅游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结合性研究上成果很少,智慧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树伟  李瑞鹏 《改革》2020,(1):76-86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以人为本六个方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把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严格生态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形成三大特色区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推进形成东西贯通的黄河生态经济带。为此,应加快培育建设五大都市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IPCC测算法测算2005—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9年,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在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节点,在此年前的碳排放增速较快,此后的碳排放增速减缓;整个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巨大,并且不同省区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尽管存在短期波动的状况,但长期趋势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桂林旅游品牌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国亮  梁继超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5-137,181
旅游地品牌是旅游地对游客独特旅游体验的承诺,品牌竞争是旅游地的高端竞争形态。优质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外部机遇使桂林旅游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旅游地品牌。但目前,桂林旅游却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和内部危机。文章根据旅游地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评出桂林旅游品牌竞争力不容乐观,要提高桂林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的品牌延伸、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宁夏沿黄城市带实际,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三大子系统的20个具体指标,建立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分析了2007-2011年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从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环境保护、培育特色集群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少炜  罗林杰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92-201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以2000—2020年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的学术期刊文献为样本,通过构建可视化研究图谱,从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等角度,梳理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研究脉络,阐析黄河流域生态与高质量发展的密切联系,总结研究历史、现状、当前热点以及前沿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区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文章选取6项核心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接着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