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中国政府管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农民和政府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各自的行动逻辑以及这两种行动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社会涵义。快速的市场转型使得农民"家庭利益本位"愈加彰显,消解了农民"集体行动"的社会基础;同时,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异化"所造成的"官员个人利益本位"不断凸显,最终致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农民的行动逻辑与政府的行动逻辑出现了错位和偏离。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路径就是重建"乡村共同体",拓展民间自组织的参与空间,强化村级组织的管理与组织功能,并以此推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耕读感言     
《农民科技培训》2012,(10):49-49
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为农民拓展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让更多的农民在浩瀚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才是我们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是农民行动空间的决定者,它既扩展行动空间,又挤压行动空间。农民的行动空间又影响着村民自治的有效性。通过对北京、湖北和安徽三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个案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的策略是原则性政策和规则性政策的组合,两者决定政府的类型:集权支配型、赋权引导型、分权互动型。在这三类政府主导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中,农民的行动空间依次增大,村民自治有效性随之增强。同时,政府类型的相对性、行动空间的多变性,又导致了自治有效实现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相似文献   

5.
近期关注     
正中国将制定"小农户振兴"扶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等。农业农村部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  相似文献   

6.
就业为民生之本,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多数国家在工业反哺农业过程中,都很重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国外的成功经验不仅对我国很有启发性,而且也有借鉴意义. 1.推进工业化,扩大农民就业空间.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初期,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如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由电动机、内燃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使欧洲和北美洲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降到了40%以下.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事关欠发送地区农村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就地转移空间不足、转移能力不强、转移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则可以有效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机理在于: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村劳动利的"素质能力"、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来拓展农村旁动力的就地转移空间;通过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通过克服制度阻力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两学一做"属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范畴,通过合格党员彰显党组织形象,将教育活动对象由传统的"关键少数"拓展延伸到每个党支部和普通党员。以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为法治对象,基础在学是法治前提,关键在做是法治行为,合格党员是法治结果,关键还有鲜明的法治特色:体现法治治党创新思维,体现思想治党的法治思维特色,体现全面拓展的法治增量特色,体现全面务实的诚信法治特色,体现时刻警醒党纪戒律的法治红线特色。  相似文献   

9.
看“待三农”问题,最容易走的两个极端是估计不足和过分渲染。从事“三农”工作,最怕的两件事是找不准方向和抓不住重点“。三大战略、九大行动”从不同的层面回答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大认识和实践问题。就整体而言“,转变”的重点是思维“,拓展”的重点是空间,"提升"的重点是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对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九大行动”的实施,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确切的战略基点,也“为三大战略”的实施打造了具体的操作平台。各行动的中长期目标效果虽然相互有很大甚至完全交叠,但其操作层面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分别可归结于食物与农产品安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三大战略、九大行动”勾画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未来走向的路线图,在启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继承与发展、软件与硬件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停解放思想,挑战弊习,以新的认知和思维推动发展。当我们审视熟悉的土地承包制就会发现: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活力还没有充分地释放出来。土地承包是"土地集中"体制下的有效松动而未彻底松绑,是体制、机制对当时农村、农业、农民这一特殊情况的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有目标地进行土地利用调整、科学合理促进区域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北京市密云水库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的1993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相互转换特征;在剖析土地多功能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功能指数,从而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三生"空间的划分,并基于格网尺度揭示了研究区域"三生"空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1) 1993—2016年密云水库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水域,其面积变化以耕地、林地、草地和园地为主。其中,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减少,主要转换为园地;林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和荒土地;园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耕地和草地;林地和园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较大。(2)研究期间,密云水库区域"三生"空间相对稳定,生态功能一直是研究区域的主导功能,1993—2016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生态空间略有缩小;不同级别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总体变化较为一致,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变化相对大。[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精细化评估区域"三生"空间时空变化做参考,并能服务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三生空间”分类与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三生空间"是十八大提出的政策性指导,对河南省进行三生空间研究可为该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三线划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在探索"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遵循土地的多功能性原则,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揭示了1990—2015年河南省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地区,南阳市也有零星分布; 2015年每个省辖市的生产生态空间明显比1990年范围有所缩小,郑州市最为明显。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其中信阳南部山地有较大区域生产空间呈减少状态。(2)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两期生活空间基本保持一致,但是生活生产空间2015年较1990年有较明显的增加。扩大区域主要是生活生产空间,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郑州市扩张面积最大。(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南部山地区域,两期生态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西高、南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崂山东西两坡、伏牛山、大别山等区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嵩山、黄河沿岸区域、桐柏山、信阳南部丘陵区域、崂山大部区域。[结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大量增加是河南省三生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郑州市是变化最大一个地区,这是由郑州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ocial processes introduced by globalization into agrarian production systems. In particular, it explores how capital installs a new agriculture that generates an urban fringe in rural localities. We claim that 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frontier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rise of new actors, residentia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labour markets. The objective is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agrarian social structure of a marginal agricultural area. It shows how this transformation leads to new residential behaviour that redefines the local relational system and to a transition from a “peasant” way of life to an urban‐type through the logic of the expulsion of the peasant population and the logic of agribusiness.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土空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识别和定量刻画“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进行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方法]研究引入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通过GIS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1900—2015年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京津冀区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东南平原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生态空间主要分布燕山—太行山山区。1990—2015年京津冀区域生产空间保持稳定,生活空间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略有减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廊坊等都市圈三生空间变化最为活跃,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快速扩张、生态空间大幅度缩减。[结论]利用土地三生功能评分矩阵法,可以快速有效识别区域三生空间,不仅能体现土地的多功能性,更能反映不同地类功能的差异性。京津冀区域应严格控制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划定耕地数量底线,河北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农林业,加强湿地和农田保护。增加生态用地数量,重点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为京津等大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地质勘查对外合作的趋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地质勘查工程计价规则方面应着重研究劳动消耗规律.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海湾区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大连海湾区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意在改变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的现状,优化配置农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建立目标规划模型,以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为变量设置依据,设置16个变量,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单纯形法求解。研究结果:依据3种不同标准的农产品需求量,从时间上、空间上合理配置各项用地比例,提出了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配置方案。研究结论:小康型配置方案将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现状和数学模型有效结合,并且考虑未来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到2020年重庆市的农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扼要论述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对水产科技资源进行定义,通过把水产科技资源分为水产科技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资源四大类,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水产科技资源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水产科技资源分布上的差异性、系统中的协同性、运动中的规律性、运营中的高增值性、使用和影响的长效性这五个方面的固有属性.  相似文献   

19.
Around two‐thirds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will live in cities by 2050 requiring large urb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Decision‐makers and planners usually rely on standard economic accounting method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investments on infrastructure assets. However, standard methods fail to account for the ecosystem services benefits that living infrastructure (e.g. urban forests, open spaces) provides to city dwellers. This could generate socially inefficient configurations of urban spaces and compromise the achievement of long‐term urban sustainability targets. In this analysis, we applied a stochastic whole‐of‐life benefit–cost analysis following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SEEA) framework to compare alternative long‐term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living infrastructure in Canberra, Australia. Spatially explicit data, i‐Tree Eco and benefit transfer method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stocks and flows ecosystem services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s and irrigated open spaces from 2018 to 2070.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30 per cent canopy cover expansion’ scenario has the highest benefit–cost ratio, while the business as usual scenario, where a net loss of 400 trees is expected per year, offers the lowest benefit–cost ratio. Scenarios of expanding versus not expanding irrigated open spaces in the future both result in a benefit–cost ratio of approximately two.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秋季霜冻是影响内蒙古大豆优质丰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了揭示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布局大豆生产,减轻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方法 文章利用1981—2010年内蒙古1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初霜冻发生日期,结合内蒙古不同地区大豆成熟期和种植面积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从霜冻灾害的危险性、脆弱性、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评估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4个因子对霜冻风险指数的贡献,建立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 从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麓和阴山北麓偏南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霜冻发生较早的地区,山地众多,霜冻发生强度频率较高,占全区总面积的36%。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偏南和西部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4%,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初霜冻发生日期相对延迟,有黄河和西辽河的经过,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较高。结论 在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条件下,优化调整种植制度,在内蒙古东南部低风险区扩大优质大豆的种植面积,东北部高风险区应尽量选育和推广早熟抗寒品种,减轻霜冻带来的损失,助力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实现大豆稳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