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省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省的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类型主要是暴雨、化肥农药施用、采矿、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污染等;水环境非点源污染降低水体的功能、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饮用水源、造成建筑物和财产的直接损失等方面;提出了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是我国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此类项目投资大、系统性强,因此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对风险的合理分担尤为重要。针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在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之间的风险分配问题,利用文献统计识别此类项目的共担风险因素,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分析风险分担现状,基于博弈论思想探讨次优分配的致因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实践中存在风险次优分配现象,政府方承担的风险比例偏低;费用支付和项目需求程度两项风险最为重要但风险分配却极不合理;双方谈判地位与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导致次优分配,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之间同时存在利益冲突与合作关系,而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双方在利益冲突下的非合作博弈。提出了优化费用支付和项目需求程度的风险分担结构及明确风险传导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入社的核算是否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入社应单独设置"土地资产"科目来核算较妥。因为,合作社土地资产的核算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固定资产那样提取折旧和预计净残值,也不像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无形资产等那样摊销其成本;合作社的土地资产的价值与其成员的资本是随着时间的减少而减少,直至消失或退出。故土地入社应单独设置"土地资产"科目核算。 相似文献
4.
针对污染物通量核算生态补偿量方法中单位污染物削减成本忽略了污染物来源差异性以及污染物通量核算未考虑年内实际水文、水质特征的问题,从污染物削减成本和污染物通量两个方面对该方法进行改进。污染物削减成本按照污染物来源分为点源污水(主要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非点源污水(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污水)削减成本两部分,根据不同废水来源的处理成本,按污染物排放量比重加权平均得到削减成本;同时,对年内划分水期,分别核算污染物通量。选取沱江支流上的濑溪河渝川缓冲区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核算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区域污染特征,核算金额也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5.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研究争论和探讨的热点,文章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评价体系及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提炼,以期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通过查询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和防控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耕地、果园面积大幅度增长,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生活排污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模型模拟技术的适用与拓展、最佳管理模式和应用GIS技术进行面源污染评价。随着面源污染研究的不断发展,植物篱、地埂和生态沟渠等污染控制技术常用于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景观绿地建设、旋流分离器和生态湿地系统等则更广泛地应用于大规模治理。新型控制技术的提出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更加现代化、高效化。[结论]未来研究中可结合\"4R\"防控理论,基于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建立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流域面源污染模拟以了解区域内的面源污染情况,识别当地面源污染源头区域,提供因地制宜的面源污染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上升为影响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成因,建立村集体与农户间土地生产方式博弈模型,博弈分析表明:农村面源污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地方政府的监管对农民的经营方式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政府除了要加大对污染物末端的技术治理外,更应该重视源头控制,即由地方政府运用适当的治理政策对农户行为进行调节,从而将农户高消耗、高投入的传统经营方式转为更加注重环保的生态型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客观了解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用水,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E-SBM模型,以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了2002—2020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采用ML指数、泰尔指数、“效率-生产率”方阵分析了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6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平稳波动状态,且大小顺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跨期动态发展各具优劣势;ML指数先减小后增大,73.68%的研究期内EC与TC呈“此消彼长”状态;水资源效率总体差距的62.11%来自主要由西部地区构成的区域内差距,但区域间差距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削减15%和25%,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建议今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调控的重点在于逐步削减肥料投入、合理优化用肥结构、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扩张以及促进专业化养殖畜禽废物循环利用等,主要控制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内的潜江市、孝感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长株潭城市群内的长沙市和湘潭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和鹰潭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内的六安市和合肥市。 相似文献
9.
Simon Anastasiadis Suzi Kerr Marie‐Laure Nauleau Tim Cox Kit Rutherford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4,58(1):130-145
Nonpoint‐source water pollution is frequently considered intractable because it is hard to regulate large numbers of small sources and because the science associated with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ach source is complex. New Zealand has demonstrate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implement a simple cap‐and‐trade system to help reduce nitrogen leaching from many small farms and thereby protect water quality. This paper relates to the second challenge: are complex regulatory systems worthwhile when nitrogen delivery is complex? When nitrogen moves through groundwater to a lake, leaching from different farms reaches the lak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damage caused is temporally differentiated. Policy that regulates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their nitrogen delivery will be more complex than policy that does not. Whether the gain in efficiency justifies this additional complexity can be assessed through modelling. We use an integrated model to estimate the gains from complex nitrogen regulation that incorporates groundwater delivery times relative to simple nitrogen regulation that does not. We find that the gains from more complex regulation are small in the catchment we study and cannot justify the additional complexity require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enables us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catchments where complex regulation may be worthwhil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人为活动导致的碳氮磷失衡排放是造成水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源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和水体氮磷流失的重要来源,解析其排放与耦合特征是实现区域减污降碳协同调控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以广东省为研究区,构建了省级碳氮磷排放核算方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了全省农业源碳氮磷排放总量、结构、协同水平的多年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2000—2022年广东省农业源碳、氮、磷排放呈现阶段性特征和不同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碳排放下降、磷排放上升和氮排放波动的时间变化特征;(2)当前全省碳—氮—磷排放量处于“基本协调”等级,其中氮、磷与碳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轻度失调”等级,不同元素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跨等级年际变化特征;(3)广东省农业源碳氮磷排放虽然具有同源性,但影响因素对不同元素排放的驱动效应差异较大,导致农业源碳—氮—磷耦合协调度与农业农村活动因子的弱相关关系;(4)2000—2022年广东省农业源碳氮磷排放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2%、±29%和±30%。结果 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不同来源参数的不确定性,该研究结果为区域农业源减污降碳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针对南调水入密云水库后北京水源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之间面临的新的挑战,确定水源保护区具有操作性的承载空间分布和产业规模控制方案,为这一区域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通过构建密云水库保护区生态承载与敏感性分析指标、模型及分级标准,提取生态系统敏感和具有关键生态功能的区域,并从生态用地最小范围角度体现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底线。[结果](1)密云水库保护区近3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较好,生态状况较优,生态承载力极度敏感区为零,但是由于库区周边承载了86个村庄、85万人,生态承载能力下降,不敏感区为零,轻度敏感区只占总面积的3%,中高度敏感区域占库区总面积的80%; (2)密云水源保护区高度敏感的区域为12万hm2,包括库区5乡镇的27个村庄,生态承载能力极弱,划定为库区最小生态用地,原则上种植业不使用化肥、农药,不进行规模养殖畜牧业; (3)密云水源保护区中轻度敏感的区域为25万hm2,包括库区7乡镇的59个村庄,生态承载尚有空间,可养殖牛939头、生猪9 599头、羊7 999只、鸡60万只,折合羊单位为36万只,占库区现有养殖总量的32%,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削减68%。[结论]确定了密云水源保护区生态承载禁限养殖区和非禁限区及其畜禽养殖允许量,而不是一律退出,为该区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算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来评价我国农业生产污染状况,并据此对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提出建议。[方法]利用中国2006、2014年七大农区24省份统计数据,采用过剩氮和水盈余方法测算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及其污染风险。[结果]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能够承载农业生产总量,但其环境警报值不断向污染威胁临界值逼近,并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华南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区的农业生产对环境存在略微的污染风险;甘肃新疆和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生产严重超出环境承载力,污染风险最为严重。[结论]可适当增加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华南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加强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区的污染物质消减措施;强制实行甘肃新疆和黄淮海平原的生产总量控制与污染消减措施。同时,还可以从节水技术、减排技术、作物耕作制度、农牧循环体系及政策法规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Assessing a Policy Grab Bag: Federal Water Policy Ref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ca Weinberg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3):541-55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licy alternatives for addressing allocative inefficiencies among agricultural,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uses of federal water. The Central Valley Project Improvement Act, composed of multiple incentive–based and command–and–control policies, forms the context for this analysis. Estimated multi–output agricultural revenue functions and urban water demand functions are incorporated into a non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designed to predict changes in water use, returns to agriculture, and urban consumer surplus. Results suggest that analysis that does not explicitly model policy instruments implemented at sub–optimal levels and, as part of a package of reforms, could over– or underestimate the costs, benefits, and effectiveness of each policy instru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