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锋 《魅力中国》2014,(22):313-313
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司法领域人权保护意识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被弱化。司法机关特殊的岗位要求更应该重视人权,因此尊重和保障人权司法机关要先行,司法工作者要先行。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那时真正的人权保护就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了。  相似文献   

2.
吴丹 《理论观察》2011,(4):50-51
目前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浪潮,要求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政策考虑范畴,促使男女共同参与和受益。这是促进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战略和途径。当前氟国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并未纳入社会性别因素,其政策是中性的,忽视男女差异,结果是加剧了男女两性的不平等。针对我国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性别盲区及由此造成的种种问题,政府应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性别主流化.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决策层中女性的地位、进行医疗需求分析和政策评估、进行社会性别预算、进行人员的培训与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3.
性别平等问题关系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实现性别平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学校是实现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以色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色列学校在实现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性别平等在以色列学校中的现状、存在性别不平等的原因、促进性别平等采取的政策以及对我国的一些启示做简要分析.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赵宁  杜敏萍 《魅力中国》2014,(18):232-232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女性家务劳动的描述,阐释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然后运用性别建构理论从事实建构和意识建构两方面分析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权是指所有人都有资格享受的权利。人权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最佳切入点。人权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入手,建立全面保障人权的体制,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和谐源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从性别角度讲,如果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得不到发展,这个社会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探讨和研究两性平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性别和谐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几次修订中,就“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许多修改、增加的地方都体现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变革,具体是: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确立非法证据的排除制度;体现强制措施人性化的规定:保护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成都市正在进行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村妇女失地现象非常普遍.文章通过实地调查指出目前成都市“土改”中妇女土地权益受损的几种现象,从制度、经济以及妇女思想方面分析了原因,并就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要解决这一长期性的难题,最重要的是要在政策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才能从最根本上改变当下不平等的社会性别结构.  相似文献   

9.
社区矫正首次写入《刑法修正案(八)》,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罚领域的具体落实。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当今全球刑事政策发展的趋势。本文针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结果的社会性别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学生普遍承认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就业升迁和升学求职中的性别歧视是中国妇女、高校女生面临的最大安全问题。分析表明,中国高校男女学生对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看法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整体取向上几乎没有差异;在一些具体选项上,两性选择存在一定差异。调查结果为了解中国高校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所思所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要求。文章基于湖南省领导干部的调查资料,从性别问题的认知、性别关系的评价、性别观念与态度、性别意识的践行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领导干部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研究发现,领导干部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社会性别基本概念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一些性别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性别意识的践行还存在着诸多缺损的地方。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2.
吴莎  何娟 《魅力中国》2014,(27):207-207
性别语言差异一直是各学科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性别语言差异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影响性别语言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出发探讨文学的性别问题是一个悖论,女性主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一种策略。由此理论出发,从文学的创作主体而言,不同性别的叙述主体建构了文学的性别,女性主义文学不仅要建构文学的女性性别,还要从文学的最高意义出发建构超越性别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周通 《魅力中国》2014,(3):356-356
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同时通过完善证据、辩护、侦查措施、强制措施、审判程序等具体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司法人权的实际保障。现有《刑事诉讼法》关于发回重审制度的规定存在的缺陷,新《刑事诉讼法》对于发回重审制度做出修改,从“有次数限制”的发回重审和发回重发“不得加重刑罚”两个方面来加强“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权是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农民作为共和国公民,理所当然享有社会保障权.建国以来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遭到人为的限制和剥夺.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键是要破除观念障碍,着眼于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全社会参与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徐天海  汪兴梅 《中国西部》2013,(36):123-123
中国古代人不存在性别意识模糊问题,与那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男女授受不亲、三从四德等内在精神桎梏和女子裹足、男耕女织女红刺绣的劳动分工等外在束缚的共同作用下,女性的个性长期受到巨大压抑,不过这段史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性别教育须内外兼修,即通过内在精神理念的濡染和外在仪表形象的规范、舆论氛围的约束来共同发力才能奏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兵喜 《理论观察》2005,1(1):11-13
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是公民充分自治的社会;是法律至上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结果的社会性别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学生普遍承认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就业升迁和升学求职中的性别歧视是中国妇女、高校女生面临的最大安全问题。分析表明,中国高校男女学生对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看法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整体取向上几乎没有差异;在一些具体选项上,两性选择存在一定差异。调查结果为了解中国高校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所思所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晓梅  郭真真 《魅力中国》2011,(17):121-122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就原因分析归纳了有很多方面:经济、文化、政策等等,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原因背后隐藏社会性别因素,这才是关键。受传统“男尊女卑”的生育文化的影响,男孩偏好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现实中性别不公正随处可见,造成女性就业受歧视;在我国的退休制度中,女性比男性早5到10年的时间,这无疑剥夺了女性的劳动权利,使得两性发展不公正;在现实的政策中存在一些被人误解的东西,更是加深了歧视女孩的思想等等,本文就是从社会性别这个角度来剖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刘芮希 《魅力中国》2014,(15):78-78
现代社会中,媒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具有潜在的、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力和建构力的社会组织。它以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现代媒介的首要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社会性剐来源于社会文化建构,大众媒介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本文以女性电视频道节目为分析对象,剖析女性电视节目中的“男权女色”现象,并建议以社会性别意识平等的角度进行干预,改变“消费女色”现状,使之更多地成为彰显女性魅力.倡导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