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世界是合作与发展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和平共处、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国际技术贸易在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国际技术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技术贸易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其商品的交换深度、广度和方式均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形成的国际分工也是由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依据相对稳定的技术和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和信息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为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总是以建立从各自利益和需要出发的国际分工体系为基础的。就国际分工体系来说,由于中日两国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一时难以形成稳定的国际分工体系。但由于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提出,为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找到了新的对接点。  相似文献   

4.
环境成本、环境规制与国际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允卫 《经济管理》2002,(14):80-85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没有把环境作为一种要素禀赋对待,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并由此带来全球环境问题,本文认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提出应将环境和其他要素禀赋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手段推动建立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的演进与科技革命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科技革命是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近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些经济资源方面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即比较优势,是决定该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地位和利益的决定性因素.以米歇尔·波特为代表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则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及可替代资源的出现,原来的  相似文献   

7.
贸易利益是以特定阶段的国际分工条件为基础的。在国际分工所经历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要素分工三个发展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在前两个阶段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甚至出现福利恶化。在要素分工条件下,较之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存在静态利益流失。然而要素分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动态利益却是巨大的。针对要素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通过建立一个内生和外生比较优势并存的理论模型,以超边际分析方法探讨了双循环贸易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效益,并结合中国经验展开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表明,交易效率持续提高是引起一国贸易分工结构从“封闭式结构”向“以国际循环为主结构”演进,再过渡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结构”的核心驱动力量;技术进步和人口规模扩大在推动传统贸易结构向双循环贸易结构跃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贸易分工演进将显著提高人均真实收入、优化要素配置、拓宽市场容量。稳健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上述命题。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交易效率提升诱发的分工演进在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非线性效应。本文的结论和发现为科学认识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虞晓红 《生产力研究》2005,23(2):12-14,33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十分强调物质资本的作用,这种对资本积累作用的强调,形成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决定论”;新古典经济增长强调了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相对于单纯强调资本作用的“唯资本论”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一个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过程,并分别从技术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分工演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全球化既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的强制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生产力这个终极原因上去揭示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永恒的真理.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生产的协作日益越出一国或数国的界限面向全球范围扩展.同时,一些国家生产的专业化快速发展,使许多工业产品成了国际分工的产物.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加强和深化,促使世界经济市场愈益扩大,国际贸易获得空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技术与经济迅速一体化,网络和数字技术使得全球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与世界城市体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阎小培 《经济地理》1995,15(3):18-24
本文以当今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为背景,总结了技术进步与 区域和城市空间转换这间的关系,分析了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所来的产业空间变化, 探讨了新产业空间和信息网络对世界城市体系形成的影响,并对现我国城市体系转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人类社会相继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商业的商人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每次社会大分工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工业的建立,近代科学兴起,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越来越多。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独立的行业逐步形成,我们可以称其为“科技业”。科学技术工作成为单独的行业是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曾经说过:分工、蒸汽  相似文献   

14.
康晶  王春芝 《技术经济》2001,20(6):47-49
由于信息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加之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问题 ,因此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使企业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实施企业再造 ,重新塑造企业90年代 ,在美国和其它工业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再造运动。这场运动被视为企业管理的一切革命。有人认为 ,这场革命对企业的影响可与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相提并论。据 1994年底的一项调查 ,在欧美的 6 0 0 0多家大型企业中 ,有 70 %的企业正在实施企业再造计划 ,其余未实施的企业 ,也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国际价值的理论,散见在他的《资本论》和其他经济著作中。本文梳理了有关马克思国际价值的论述。接着以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化、全球化为线索,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变化对国际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形成、实现的特点,以及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研究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和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区的发展及其规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 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复杂的全球生产网络,并深化了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同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作用增强,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全球资本主义规则,为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7.
分工的演进与模块化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东华 《财经科学》2008,(12):81-88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形态的演进导致了分工的发展和演变.模块化分工是在价值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分工方式,是对传统分工方式的发展和创新.模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模块化设计规则的形成和应用是模块化分工形成的前提条件.模块化分工在分工经济性、组织形式、价值创造方式以及资源和能力、制度和技术、协调和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分工方式的新特性,能够给组织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电磁理论首先在英国完成,而电力革命却率先在美国爆发。对此,传统的技术决定论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为解释这一历史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技术的社会形成为依托,剖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对电力技术形成和扩散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由此探析我国实现技术跨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了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外包出去,会对相对工资产生静态负向影响,并且这一效应在技术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明显;但随着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相关的生产技术提升,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分工缩小工资差距的效应会逐渐减弱。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但分工缩小工资差距效应的减弱趋势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20.
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时机已成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带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擎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悄然而至.我国作为本轮科技革命的先行者,从政策引导、资源积累、技术发展和应用驱动等方面都具备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