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近年来,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总量递增,给大学生社会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录所需人才难,反映出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悖论现象。在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矛盾,建构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良性机制中,地方政府可以有所作为,从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强立法、完善经费投入结构、加强质量监控等方面努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大学生就业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全社会应从和谐的视角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努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大学生就业关系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全社会应从和谐的视角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努力.  相似文献   

4.
就业问题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层面,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就业,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速度、程度与稳定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尤为重要.本文从社会供求、社会人口、社会资本、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等社会维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玉彬 《经济师》2012,(1):130-131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论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阐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竞争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和方法,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0,(1)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化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基层人才匮乏矛盾的关键举措。通过对山西省X县已就业大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就业观念扭曲、薪资社保不理想、发展规划不明晰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就业观、高校教育宣传、政府选聘、政策激励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校企政媒联动的对策建议,为如何走出大学生基层就业困境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牵动人心的热点话题。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做到: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更新其择业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二要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职业素养;三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就业指导体制机制,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以及职业前景等困境。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与市场刚性需求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带来的岗位相对不足;价值多元的发展格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领域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陷入职业规划困境。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上受行政干预较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发展要求不配套,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不到位,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等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增加就业岗位的刚性需求,缓解结构性矛盾,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增进教育主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和成长动力教育是逐步走出困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人人关心的话题,也是社会最敏感的话题.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前途以及家庭的稳固,从大的方向说,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从70年代末的恢复高考,到80年代的国家对大中专生统筹分配,乃至90年代后期的扩大招生、自主就业,一直到近几年的在招生数量上的突飞猛进.我们应该坦诚承认,当代大学生在数量上递增,但在质量上有所下降;我们还应该客观地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说起,分析了引起现状的原因,阐述解决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高等教育刚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就遭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雷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同质竞争和结构性剩余等因素有关,但关键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就业能力低的原因,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东省的情况从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在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及师资水平等方面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灵活就业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晓英 《经济师》2007,(3):68-69
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就业问题凸显。灵活就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就业形式已进入大学生就业视野,但是由于灵活就业现状、就业观念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灵活就业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灵活就业、对大学生灵活就业的认识偏差及原因分析、推动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对策与建议、大学生灵活就业前景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试析高校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夕品 《经济师》2004,(7):77-78
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是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背景和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为出发点 ,论述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当前关于就业能力培育还缺少有效方法和手段.本文从胜任力角度对影响成功就业的能力因素进行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指标,并根据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从而为完善高校现有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体制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人认为,大学生们不应当将眼光局限于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提“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号召大学生将目光转移到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本文认为,大学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是一种理性的趋利避害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能仅靠机械的政治口号式的宣传,而应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就是整体就业环境风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个人就业能力风险,从就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出发就是社会就业关系风险。规避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很多,但是宗旨就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存在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意度。合理的规避大学生的就业风险,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也只有通过多方面、综合的治理,才能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人口社会学视角对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尝试从宏观就业市场的人口队列效应、教育规模的"非常规"扩张到后危机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维度论证金融危机本身这一"突发性"的外部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只有深化改革、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矛盾才可能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获得纾解的时间与机会。教育及其他一系列公共事业投入与发展规划需将宏观人口发展战略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8.
徐献红 《经济师》2007,(7):97-98
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在知识、能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渴望到社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就业心理。文章针对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给予指导,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11年更是创造了66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记录,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口总数,劳动人口总教就业的高峰期,在近两三年达到峰值,就业压力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特点,从思想、制度和管理理念方面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拟从国家、企业、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六方面研究分析,希望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0.
李晓伟 《经济师》2007,(5):128-128
现行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根基,使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论是目前的在校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还是未来的就业,农村籍大学生都因此而经受着较一般大学生更多的心理困扰,甚至可能诱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