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伟 《发展》2013,(6):21-22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全面实施,不仅构建起了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而且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凉作为中华民族、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总体布局和时序要求,认真落实"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  相似文献   

2.
《发展》2013,(8):45-47
开栏的话:备受全省人民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我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之举,对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探索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期开始,本刊从"人文"的视角,运用多种文体报道全省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您一道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鼓与呼!  相似文献   

3.
王兴隆 《发展》2013,(6):28-29
甘肃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向国家申报批准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根据甘肃的实际,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举措。站位高、思想新、创新性强,是举世瞩目的大好事。如何把这件事办好,做大文化产业,达到预期的目的,造福甘肃人民,以至影响全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李永贤 《发展》2016,(4):31-32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建设战略平台,甘肃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为高台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机遇,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嘉峪关、酒泉、哈密、吐鲁番区域旅游文化圈,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甘肃省委、省政府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决策部署,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化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构建嘉峪关、酒泉、哈密、吐鲁番区域旅游文化圈,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文  相似文献   

6.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为使"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顺利展开,首先要以全新的、现代的眼光对华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明确华夏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内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华夏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这些文化财富加以创新性地传承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这应该成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崇信县抢抓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机遇,统筹全县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全力加快龙泉寺文化旅游园和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区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文化普惠共建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三大工程,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大繁荣推动全县经  相似文献   

8.
时溪蔓 《魅力中国》2014,(25):250-250
中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弘扬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对于建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崔仁杰 《发展》2014,(1):42-43
近年来,崇信县抢抓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机遇,统筹全县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全力加快龙泉寺文化旅游园和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甘肃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的历史使命,必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向西开放.甘肃加快推进向西开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力,以节点城市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着力点,促进甘肃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1.
邵律  包平 《上海经济》2013,(12):46-48
在当今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下,旅游经济产业已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兰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雄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谐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豪迈气魄、“开门放入大河来”的博大胸怀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悠远意境,2000多年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长期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兰州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城市品质和河汇百流、九曲不回的兰州精神.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融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为兰州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尤其是甘肃获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更使兰州旅游经济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将旅游经济的发展作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协调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站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新为动力,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及文化主体创新;围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3.
牛生乐 《发展》2013,(6):23-24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抓手,认真实施精品景区创建工程,加快实施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用特色文化提升旅游产品魅力,张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丰富独特,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我们将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建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作为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阵地,在保存、传承和传播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搞好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高校图书馆竞争力和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李东书  王青兰 《发展》2013,(4):42-42,44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如何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甘肃转型跨越发展助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甘肃华夏易经研究院院长墨入源先生。《发展》:墨先生您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壮大起了深远的影响。时  相似文献   

16.
高亚芳 《发展》2002,(12):52-53
甘肃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浸润着华夏七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大自然亘古的美秀神韵。千里陇原,处处都是旅游的文化胜地。如何发掘地区的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是西部开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兴文化旅游格局将锦上添花。笔者以为现阶段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政策策略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树立旅游文化资源是开放性、发展型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理念甘肃有十分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对中西文化的特质作了比较,探讨了重铸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途径。要重视建设和发展"党文化";树立毛泽东为其党文化的代表人物;发挥党校这一宣传"党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益群 《发展》2013,(11):43-44
一部《三国演义》,以作者的生花妙笔,把三国这一不算长的历史时期描写得有声有色,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那段诸侯争雄的年月,陇右自然也不得安宁,诸多角色走马灯似地在这里亮相,一些重大事件通过正史记载、野史传说、戏剧演绎,在寻常巷陌不胫而走。特别是散落于陇原各处的遗迹,成为现代人身临其境,感悟三国文化最佳窗口之一,也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浓墨重彩之处。  相似文献   

19.
甘肃向来是我国经略西北和沟通丝绸之路的枢纽所在,战略和区域位置尤为突出.古代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过为人称道的时期,也有让人遗忘的时段.当下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再度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甘肃要抓住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从国家使命和自身实际出发,立足生态屏障、战略后方、交通枢纽和资源大省的优势与角色定位,转换发展模式,确立生态立省战略,以生态经济为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战略支点,打造黄金通道;以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为亮点,重塑甘肃文化形象.通过实施"一体两翼"方案,加快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步伐,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有利途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文章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发展基础、发展结构、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支撑、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