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金融的中心,是中国南部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南宁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背靠云、贵、川大西南,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南宁有铁路、高等级公路直达钦州、防城、铁山、北海四港,沿邕江直航粤、港、澳,沿边直通越南。南宁空港有直通香港、泰国、越南等国内外航线20多条。南宁是西南地区货物出海和进口的集散地,是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枢纽城市。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创建于1988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  相似文献   

2.
<正>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高新区以明显的特色产业优势、高度集聚的技术创新资源、广阔的空间载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打造了一个以生物工程与制药、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与机电产品制造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园区,而且汇聚了3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广西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从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科技》2011,(12):F0003-F0003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牛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米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4.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0):F0003-F0003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正>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6.
<正>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和做大做强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该园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科技》2011,(11):F0003-F0003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9.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该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 km~2。产业园含"一中心五区":研发中心、新型化学合成药及半合成药产业区、生物技术与产品产业  相似文献   

10.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南宁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广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发挥独具优势的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并形成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如今,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已成为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南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目前,南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产业园区。该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 km~2。产业园含"一中心五区":研发中心、新型化学合成药及半合成药产业区、生物技术与产品产业区、中药现代化产业区、医用仪器与制药设备产业区、医药物流产业区。产业园内将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生物医药检测分析中心、生物医药动物实验中心、生物医药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吸引了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武汉  相似文献   

11.
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9月,1990年4月被湖北省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12月,湖北省政府批准在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11.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万人.  相似文献   

12.
"入世"以后,曾经"特"权在握的开发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政策优势,而威海高新区却依靠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全面开展"政府提速"工程,促进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走出了一条构筑服务型园区的"二次创业"新路子.今年一季度,威海高新区合同利用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0%和178%.投资者们纷纷表示:进驻威海高新区,看中的就是这里的服务好、办事快.  相似文献   

13.
一、兰州高新区基本情况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管委会下设一办七局,即:办公室、人事劳动局、财政局、规划土地建设局、经济贸易发展局、招商局、社会事业局、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行使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市级经济、行政和社会管理权限.  相似文献   

14.
彭露  郑蔷薇 《价值工程》2012,31(21):84-85
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等有关概念进行了整理和界定,并对我国高新区发展方向和结构以及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分别进行了概括论述。文章科学分析了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合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综合对用地的布局规划与功能组织的分析和对基础设施规划的相关内容的介绍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1):66-68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高地,区内企业享受多种创新政策,研究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政策有助于了解我国创新政策的作用机制与创新政策效果。文章基于创新链视角,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分析国家高新区创新政策的作用,提出创新政策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琼波  谢武 《价值工程》2011,30(17):6-7
随着中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合肥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了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上海质量》2009,(9):70-71
上海嘉定工业区是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试点工业园区,总面积78.1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大重点开发区域。同时,嘉定工业区内设有上海张江高科技嘉定分区、国家留学生嘉定创业园、嘉定出口加工区、上海中科高科技园区、复旦复华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国家科技园六个国家级园区。近年来,嘉定工业区已先后投入150多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宋迎昌  任杲 《企业经济》2021,40(1):14-2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怎样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成了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形成及其内涵变迁出发,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实践历程,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强基础,搞好实体经济;扩领域,大力发展新经济;补短板,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发力;保安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重内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效率,探寻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后,按照总体规划,在昔日一片田园河滩上,初步建成了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城市功能完善,建筑格调高雅的现代新城.区内现已建设有6.1平方公里的科技产业园,形成了以长虹电子集团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以西普精化公司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园、以西磁高科技公司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园、以四川辉阳生命工程公司等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园等"一区多园"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