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海关》2014,(4):82-82
当前,占据优势地位的银联正被互联网不断创新出的新产品冲击着。 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暂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动了银联的奶酪是中金公司对央行采取上述举措原因的解读。中国银联是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  相似文献   

2.
<正>移动支付在2009年经历了短暂的兴奋期后,逐渐进入低谷。受益于3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2012年也成为移动支付再次起步之年。6月21日,中国移动与银联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中移动手机用户可在印有非接触受理标识"QuickPass"的POS机上通过"刷手机"进行远程支付操作。对于此次两大巨头的"联姻",业内人士认为,两种支付标准有望达成统一,移动支付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0个试点先行据了解,中国移动与银联由产生合作意向到正式签约,历时近一年半。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只需一个插件,就能让用户的手机变成移动POS机,支持多种手机操作系统,可以覆盖远程支付、移动收款等多种应用。"这听上去很酷的功能是在一个名为"快刷"的移动支付产品上实现的。在被支付业界称为"大限"的9月1日到来之后,两批共计40家已经拿到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了更高层面上的竞争——从产品到平台,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硝烟从未散去。眼下,支付宝、快钱等企业竞相与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以此扩大自身的资源优势;盛大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盛付通将启用全新域名,网易支付工具网易宝也新近推出了微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整个市场又仿佛在一夜间变成了大型支付企业比拼产品技术的跑马场,在支付宝、银联等企业相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其现已成为互联网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从市场规模、技术形态、对传统支付方式的影响等角度对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做出了分析,分析发现近场支付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之争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瓶颈,NFC和二维码支付的发展,将打破这个瓶颈,移动支付将开启大平台时代,进入真正爆发式增长阶段.然而,移动支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安全性低、法律规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近两年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支付崛起为切入点,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布局二维码支付的现状,对商业银行展开银行系二维码支付业务进行了SWOT分析,对于商业银行如何应对这场"扫码大战"提出了加大推广力度、加强外部合作、塑造银行支付品牌等建议,最后总结出商业银行在二维码移动支付领域奋起直追对于银行支付技术革新、发展信贷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移动支付市场呈现爆发式高速增长,打破了银联垄断的支付体系。为了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竞争,中国银联推出了新型支付方式——云闪付。本文分析了"云闪付"的内涵及应用场景出发,重点对"云闪付"的优势及特征进行了阐述,从商业银行打造零售银行的视角,对"云闪付"的本质及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接触到了移动终端,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这几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数量也呈现持续爆增长趋势,出现了支付宝、微信、Apple pay等移动支付手段。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支付领域融合的出现,移动支付的技术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为移动支付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将"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更好地融入到经济生活中,使移动支付能够随时随地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高经济市场的发展速度,促进销售支付效率的提高,推进完善经济生活创新,逐步使移动支付成为互联网经济生活下市场支付的主力军。本文将对何为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影响以及移动支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手段发展迅速,得到了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常见模式,详细分析了我国移动运营商、银行业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及其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9.
《商业会计》2011,(15):27
为推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国银联已推出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过银联互联网支付平台和多领域解决方案,打造银联"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以其低成本,使用便捷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选择。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子支付领域主流的三种支付手段:银联支付、第三方支付、NFC手机支付,并从支付成本、支付便捷性、支付安全性三个方面比较了三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电子支付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手机支付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滢  赵炜 《江苏商论》2011,(5):61-63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使用网络进行支付。但手机支付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方式,却受到通信网络及安全性的限制,还未完全被大众认知和接受。这就需要政府、银行、移动运营商和其它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建立起移动支付产业链,为用户提供安全规范的手机支付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以其方便、快捷、及时的特点,实现了快速增长,从而迅速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头。而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支付领域的银联、银行机构带来了重大挑战。这些机构该如何应对狼烟四起的移动支付之争?未来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如何?这些问题都在本文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翼支付"作为中国电信的重点发展业务,如何从"支付宝"、"微信支付"和"京东支付"等众多第三方支付软件中脱颖而出,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是"翼支付"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从中国电信"翼支付"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主流经营模式,提出翼支付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从营销手段、市场合作和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对"翼支付"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对互联网金融这竞争如此巨大的热潮,中国电信在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领域推出了"翼支付"这项业务,而在当前形势下,"翼支付"要如何在市场中立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杭州电信"翼支付"营销存在用户规模的不大,推广效率不高,消费者已经建立其他移动支付习惯,技术、服务创新滞后等问题。应从初次使用用户和用户维持营销两个角度开展营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老年群体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类移动支付方式。为此,选取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OLS、IV2SLS、工具变量等方法探讨移动支付对老年群体消费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移动支付显著地促进了老年群体消费总量的提高,尤其是促进了网上购物消费、生存型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因此,应通过简化移动支付操作步骤,向老年人普及移动互联网技能知识,提高移动支付在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  相似文献   

16.
马继华 《商界》2015,(3):62-63
离钱近的生意最好做,所以围绕支付这一"真金白银"的流通渠道,运营商、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各大利益方的博弈始终火热。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多快好省"的终端与网络工具,移动支付的天平逐渐倾向了互联网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拉卡拉布局很早,也有过几乎要一统江湖的辉煌,可是那都已经成为往事。现在的移动支付市场早已经成为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双龙会,  相似文献   

17.
景忠 《现代商业》2012,(16):78-7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传统支付业务的一种补充,越来越得到相关业务部门和用户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J2EE移动支付业务平台的设计,初步给出平台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关键技术。该平台能够应用在公共事业支付业务上。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一种崭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消费心理出发,深入探讨移动支付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对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以促进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下,第三方支付已经应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在金融创新领域,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热点。同时,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无疑对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银行业也试图在移动支付领域开辟新的道路,通过开发多种支付方式以及App,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手机端业务。本文就移动支付整体行业进行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发现移动支付的必然发展趋势,并就"云闪付"、银联钱包的未来发展道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支付行为已经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尤其在校大学生群体之中,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消费现已成为其日常主要的消费模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就移动支付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行为以及特点展开详细的探究,主要针对消费特点以及行为策略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