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分层模型视角,利用CGSS2005的农村数据研究了农民阶层分化对其土地产权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模型的分层效应对农民的土地产权偏好产生了显著影响;在耕地资源越丰富的村庄,主观感知其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越低的农民越偏好土地私有化;在人均收入越高的村庄,主观感知其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越低的农民也越偏好土地私有化;但用农民务农时间、家庭总收入和家庭非农收入比例3个指标表示的客观分层对农民偏好土地定期调整和土地私有化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基于农民群体分化的事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将通过两条路经转化为市民,即异地转型模式和就地转型模式.同时,考虑到当前历史阶段的农民群体人数众多、结构复杂,农民市民化必须通过农民工身份市民化、传统农民职工化和行为心理市民化三个阶段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角色的有序转型.  相似文献   

3.
张端 《农业经济》2012,(6):60-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向开放流动的现代社会过渡。在社会转型中,农民阶级不断流动,不断分化,为学者研究分析农民阶级的分化分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民阶级分化分层的历史动因、分层标准、分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5.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双重逻辑。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的农民阶层分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向,以及农民群体的异质性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下,西部农村的社会整合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失衡、农村转移人口"融城困难"且"返乡无力"、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以及传统的农村社会整合力量式微等问题。需要从"东西一体"与"城乡融合"的逻辑出发,通过大力发展西部的职业教育、破除阻碍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制度藩篱、优化西部农村的居住布局,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助推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农民就业方式多元化,收入差异化导致了农民分化,形成了富裕阶层、中上阶层、普通阶层和无固定收入阶层等,但是,村庄社会并没有伴随经济分化出现阶层隔离现象。这是因为地缘、血缘及地方规则等仍然发挥着重要连接作用,有效弱化了经济分化可能造成的阶层隔离,形成了“有分化无分层”的社会结构。所以,构建农民分化型村庄的治理秩序,需要借鉴Z村的实践逻辑,通过血缘地缘激活村民的情感认同,跨越阶层属性,以集体经济强化阶层的社会属性确保村民的社会权益,以公共活动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格局的互助空间提供情感互动,以村规民约为治理提供软约束,保障公共权力的中心地位,强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关联,弱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区分,再造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塑造有组织有活力的村庄社会。  相似文献   

7.
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构成了目前城市化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加快农民市民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必然诉求。本以宁波市北仑区为典型案例,以小见大,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与困境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突破农民市民化的现实困境的发展路径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鹏辉 《山西农经》2020,(7):54-54,56
分析了当前农民职业分化及农户土地流转状况,研究发现,不同的职业分化类型、职业分化程度及职业分化区域,均会对土地流转的意愿、规模、期限及方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户籍制度视角下的农民市民化机制探析——基于推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萍 《农村经济》2012,(6):122-124
本文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农民市民化的动力机制(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分析农民市民化的阻力机制。进而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大力发展大城市、中小城镇的二三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再次分配的均等化;促进农村居民整户转移和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转户等。  相似文献   

10.
城郊农民在市民化上犹豫不决,虽然受到拆迁补偿不足、安置不到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原因在于公共服务滞后,即城郊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差强人意,其供给与管理没有做到与市区等值化,这严重妨碍了城郊农民市民化。城郊农村有形和无形的公共服务建设,对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原生问题和次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在城郊农村营造一个适宜农民市民化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城郊农民市民化构建一个安全保障网,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由此,为减少城郊农民在市民化上的焦虑和纠结,以及政府在城郊农民市民化上的困惑与尴尬,亟需建构一个适宜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过程是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比重逐渐下降,农民转化为市民是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市民化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制度与非制度层面问题。本文就农民市民化的基本问题、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宅基地流转与农民住房保障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宅基地流转不畅与农民住房保障失配问题同在,但二者并不是孤立并行的。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保障农民居住安全,破除城镇化障碍,需要在理清宅基地流转与农民住房保障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精准施策。从对宅基地流转与农民住房保障面临的共轭困境出发,分析农民宅基地流转认知与住房保障选择的异化轨迹,推演宅基地流转与农民住房保障相互影响的逻辑机理与传导路径。据此,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需加强宅基地制度与农民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联动,面向对其他类型住房(非"宅基地+农房")有不同选择的农民提供差异化的宅基地流转补偿,建立健全宅基地流转与农民住房保障联动的法规体系、政策协同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3.
徐明月 《农业经济》2014,(11):100-101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过程是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比重逐渐下降,农民转化为市民是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市民化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制度与非制度层面问题。本文就农民市民化的基本问题、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进城农民市民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民不能市民化,就会产生各种矛盾,阻碍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地方只注重城镇硬件建设而忽视农民进城后的后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解决农民变市民滞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地城市流转是土地资源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置的必然过程。为探明异质化日益明显的农民群体的福利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异性变动,采用湖北省武汉市所辖6个远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纯农业生产者、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等3种分化类型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略有上升;3种分化类型农民的福利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经商兼农类农民、半工半农类农民和纯农业生产类农民;提升纯农业生产者和半工半农者这两个分化类型的福利水平是改善农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关键;此外,影响这两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因素集中在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心理感受以及环境条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给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失去土地的城郊农民被迫成为市民身份,却没有真正的市民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涉及观念转变、失业、生活环境与方式变化、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的过程,而忽视其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民市民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基于贵州省493户农户调研数据,本文在构建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区域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程度,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民的主体性对土地权益实现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民主体性包含认识主体、创造主体、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分别通过主观、客观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第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实现程度高于主观实现程度,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第三,农民发起土地流转交易同时通过客观、主观路径对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水平仅通过主观路径影响农民土地权益实现。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职业分化、养老保障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业类别、是否具有非农就业技能、商业养老、是否拥有转让权、地权稳定性对土地流转有正向影响,家庭养老则对土地流转有负向影响,而年龄、非农收入比重、农业劳动力人数、社会养老和是否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