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即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从近期看,农村法洽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基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2.
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远远滞后于其他体制的改革 ,其关键在于改革的主体缺位。(一 )农民主体地位不仅未能恢复 ,反而被异化或被支配 ,乃至沦落到剥夺的地位 中国农村改革引发了基层社较早地进入了改革之途 ,但“社”在途中 ,却面临着该向何处去的困惑 ,对供销社性质的认定也是几经变动 ,到了1 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之时 ,似乎才达成共识 :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 ,实行民办。与蓬勃发展的广阔农村改革相比较 ,农民对供销社的改革 ,则处于无所谓的境界。我国供销合作事业 ,经过解放后最初几年健康蓬勃的发展以后 ,从1 958年“大跃进”之后 ,就…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由于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主体困境,因此,主体培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实质上是一个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过程,科技素质和能力的培育、政治参与能力的培育、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育,构成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分析欠发达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该方首先从人本价值角度提出新农特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目标导向及实现方式内涵;进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产权条件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条件;并从农民自身出发,认为农民具备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性前提,同时综合素质其有很强的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制度和政策特点,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以确立农村劳动者主体地位为前提,以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生态和谐为重要内容,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技能为目标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国家的引导及发达地区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这不是靠财政支持种草修路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地农民和基层政府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效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江苏省大丰市“十一五”期间的中心工作之一。近期,大丰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41个村,根据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完善机制、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新产业、新村庄、新农民、新生活、新风尚、新机制、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着力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努力在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上求突破高起点制定建设规划。我们将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个性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试点村规划,确保2007年全面启动市镇试…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368份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统计资料,测度并分析了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总体状况和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仍有近一半的农民还未认识到自己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受主体意识不强、维权能力受限、建设能力不足等影响,在实际建设中农民尚未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农民对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从加大现代农业知识传播、培育新型农民组织、提高农民建设能力等方面来引导并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国国情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相结合.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力量,必须突出其主体地位.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切实加强,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面临多方挑战,而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干部素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和目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使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改革是关键.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核心.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快土地流转,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但由于现存一些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而阻碍土地流转,因此,要加快土地流转,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技术资金缺乏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改善农村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是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志刚 《农家之友》2009,(11):74-75
本文从农业发展、经济形势、农村工作等反面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领导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通过对以往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分析,阐述参与式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从参与式的角度解读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强调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出农民作为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决不仅仅是参加劳动或出席仪式,而是包括决策及选择过程的介入、贡献和努力、承诺和能力、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建设、自我组织及自立、利益分享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已有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当前,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讨论多集中在宏观论证和具体行动两个互相脱节的极端,本文结合笔者参加的新农村建设试验,试图对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清理,在中间层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农村?什么是新农村?谁来建设新农村?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所必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具备三个特点:有新的结构,包括新的产业结构、新的城乡结构和新的组织结构;有新的主体,以组织起来的农民为主体,政府的作用重点在服务;有新的功能,新农村要有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传统优秀文化保存功能和生态功能。新农村建设既不是把农村变为城镇,也不是把农民固化在乡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型农民社区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艳华 《南方农村》2009,25(3):28-31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仍应把握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出解决思路和保障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受多种因素影响,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发展滞后,面临自然环境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问题突出、农村产业发展脆弱等制约因素。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术培训、产村相融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路径推进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新时期实施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由于学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一,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在实施中尚有不少难点: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不明确,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中也缺乏足够的动力;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不清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而且只能是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必须是系统设计、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本文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政府行为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的特征。并指出,其二重性特征,对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农民行为的可塑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