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浙江经济》2003,(8):62-63
随着绍兴大城市框架的确立,绍兴的交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回眸过去五年,绍兴市交通局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的战略构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抢机遇,重实干,有力地推进了绍兴交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绍兴要紧紧把握“突出主题、率先发展,推进转型、集约发展,强化动力、创新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着力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浙江经济》2007,(8):F0002-F0002
绍兴市人民医院是绍兴市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创建于194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成为一所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医院,并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为适应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适应卫生强市的需求,新院作为市民心工程、市政形象工程之一,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信息化、健康园区”的新理念,目前正在我市三大组团中心的城北,紧锣密鼓地兴建之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绍兴大城市框架的确立,绍兴的交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回眸过去五年,绍兴市交通局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的战略构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抢抓机遇,重实干,有力地推进了绍兴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据统计,1998-2002年五年中,全市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90.2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69.38%,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2000年底绍兴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以上三高速公路建成为标志,顺利实现了“一小时交通圈,二小时旅游区”的“九五”交通建设总目标;行业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交通文明行业创建硕果累累,行业建设群众满意率连续4年上升,实现了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展望未来,绍兴市交通局将在绍兴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保持时不我待的良好精神状态,抢抓绍兴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这一有利契机,做足、做深、做透交通先行这篇大文章,为绍兴的新一轮发展描绘交通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浙江工商》2009,(6):46-46
近日,由市政府商贸办、绍兴市丁商联主办、绍兴宝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绍兴市高峰经济论坛”在绍兴鉴湖大酒店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80余位政府、企业、媒体相关人士和专家齐聚一堂,就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市经济发展前景互相探讨,共商对策。  相似文献   

6.
丁建萍 《东方经济》2003,(11):22-26
“绍兴城要移,向着上海的方向移。”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绍兴市大城市发展战略中的第一要。目前绍兴考虑的就是如何“城市北移”,“兴建大型基础设施,拉近沪绍距离。”规划中的绍兴跨江大桥将横跨上虞市和嘉兴市之间5000米宽度的钱塘江,一旦建成,沪绍之间的车程将由两个半小时骤减至一个半小时。“绍兴不要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65亿也要建设跨江大桥。”10月16日开幕的绍兴鲁讯艺术节上,包括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投资环境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更显出绍兴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这份雄心。城市北移,制造业北移。上海郊区173工程试点区早被坊间众说纷纭,绍兴,只是在对岸的杭州湾划一个圈,便挥就了一个350万平方公里的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区。于是,整个绍兴便走进崭新的“杭州湾时代”,成为又一轮投资新热土。  相似文献   

7.
在以财政支撑的城市化道路走向尽头的时候,“经营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诸多学者仍在为此喋喋不休地争论、探讨,一些地方仍在摸索的时刻,绍兴市已经将此付诸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大市”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一探究竟,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绍兴市土地储备中心邵建峰副主任。在他的娓娓话语中,隐隐透露出这么一个永恒的哲理: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8.
纺织、领带、袜业、医药、化工、五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有力地拉动和支持了绍兴经济的发展。绍兴市36个块状经济共集聚了4万多家,实现工业产值占到全市的60%左右,与民营经济、体制优势、专业市场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绍兴现象”。产业集聚已成为提升绍兴区域经济竞争的领头羊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绍兴市手工业联社实际.联社领导班子决定在今后的工作思路中,重点以创新为理念.以发展为目的,着力提升绍兴集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做到“六个创新、六个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创新文化是强调个性的文化。浙江创新文化的个性通过其独特的“块状经济模式”体现出来,在“长三角经济”和而不同地向前发展进程中占据了特殊位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刘孟达 《浙江经济》2007,(19):21-23
“绍兴模式”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架构。这种完整性凸显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内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王永明 《浙江经济》2004,(19):24-25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有效缓解要素制约,力保绍兴经济稳健运行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生态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之举,更是绍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上新台阶的发展之策。站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绍兴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浙江经济》2012,(17):38-39
绍兴从商历史悠久,早在盛唐时期,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青瓷、绫罗、造纸远销海外,堪称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的典型。日前,本刊主编刘江就"外贸出口"、"绍兴纺织"、"产业创新"等话题对话绍兴市市长钱建民刘江:今年以来,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绍兴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那么,绍兴又是如何赢取到发展新优势的?钱建民:今年确实是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微观经济面临重重困难,某些方面甚至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更为严重。面对这样的形势,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仍然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经济指标走在了全省前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将建设“文化广州”作为其未来的战略目标,在都市文化建设中,广州既要继承岭南文化的精华,又要积极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在多元化和时空交错中实现都市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1):I0013-I0014
在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文化作为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个性化无形资本,越来越被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和推崇。友谊商厦作为天津高端百货的龙头企业,在一商集团的领导下,商厦领导班子把企业文化视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独具匠心地围绕高端百货的经营发展理念,构建了独特的友谊文化。并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友谊”成为行业知名品牌,推动了企业快速扩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振鹏 《科学决策》2007,(10):36-37
通过实施文化创新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我国众多区域谋求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略。在一些地区的文化创新取得实效的同时,也有不少地区是“热闹一阵子,甩下烂摊子”,文化创新最终演化成了脱离实际的“文化大跃进”;有的地区把文化创新简单化、物欲化,认为文化创新就是开发几个项目、演绎几种说法、增加一些收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实的区域文化不仅有着自身的复杂构成,而且处于动态的复杂关系中,对其认识和驾驭决非易事。  相似文献   

17.
刘光兴 《发展》2008,(6):84-85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城市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三大产业”建设,全力打造“文化大市”、“工业强市”。而体育作为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正在乘势而上,加大加快了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徐艳  周欢怀 《改革与开放》2022,(6):19-24+43
数字贸易是代表数字经济时代未来发展方向的当代贸易形式,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对外贸易的深度融合。其创新了商业模式、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商务成本、打破了贸易壁垒,并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2017年,绍兴市结合数字经济提出“两业经”,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城市,绍兴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由此迈向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道路。但现有的统计数据表明,绍兴市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仍处于浙江省劣势地位,与其自身在省内经济排位不相匹配。文章分析研究了数字贸易驱动绍兴市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其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眉县的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提出文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发挥“商标”效用,实现眉县经济价值的大提升;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四大战略,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助推了眉县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丹 《中国经贸》2014,(8):46-48
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社会氛围、企业文化、经营成本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学习德国企业的“定力”;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三方携手,切实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境;消除虚拟经济的暴利,促使其与实体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以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夯实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