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凤祥 《魅力中国》2009,(16):20-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任务最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贫困地区面临着又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从我县刚刚起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看,很容易出现一些思想认识、工作实践方面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准确判断目前的形势。积极主动地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弛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对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工作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说是机遇,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就能把扶贫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说是挑战,这里确实存在扶贫工作被偌化、淡化和边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那么,扶贫工作在这些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概括: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贫困地区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扶贫开发一个新的课题.2006年,江西省上饶市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中选择了196个自然村,开展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已在广大农村全面深入展开.如何把握契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落实扶贫政策,有力地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促进开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这是摆在扶贫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抓手,突出发展与保护两大主题,狠抓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农业保护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奶业、生猪、蔬菜、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丰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构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抓手,突出发展与保护两大主题,狠抓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农业保护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奶业、生猪、蔬菜、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丰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构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唐山经济》2006,(9):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我市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唐山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之举。全市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自觉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构建和谐唐山两大历史任务的战略举措,作为落实执政为民要求、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全市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孙佳 《内蒙古工作》2006,(10):28-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包头市作为重工业城市,在“大工业”与“小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中,农村经济仍占整个国民经济较大的份额,“三农”问题不仅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也是实现建设经济强市发展目标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位置,以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谭世杰  徐佩文 《发展》2006,(6):21-2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金融机构,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作为农业经济资金生产要素供给的主要部门,作为长期以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应当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支持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谭世杰  王兆峰 《发展》2007,(11):134-1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贫困地区面对融资难的问题急需拿出对策. 一、融资困难是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极不协调,信贷要素的缺失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已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黑河学刊》2006,(3):I0001-I00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调查研究报告》2007,(101):1-16
本文以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紫云自治县3个县(区)168个村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调查表明,安顺市农民收入低,扶贫任务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和饮水问题尤为突出;农户贷款难;村集体收支对上级补贴的依赖程度高。安顺市新农村建设的初步经验是:坚持分类指导,搞好村庄规划;注重试点带动,逐步推进;以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设施;采取参与式方法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家园。  相似文献   

14.
张校平 《当代陕西》2007,(10):50-51
贫困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实际问题.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麟游县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等措施,将昔日的贫困村一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妥善处理好当前重点和长远目标的关系。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整体素质和富裕程度差距悬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落后等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要克服追求短期政绩、企求在短时问内就想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浮躁冒进思想。坚持统窨规划,稳步推进,谋划长远目标,抓好当前急需,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杨咏中 《发展》2007,(10):16-17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起着联系、保障农村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交通部"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要求,甘肃省交通厅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将农村公路作为服务"三农"的大事来抓,采取积极措施,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项目,一大批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甘肃省农村公路的通达条件和通行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以广西凤山县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題,提出了在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建设什么及如何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样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搞好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我觉得,必须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认清“一个形势”,把握“一个主题”,抓好“五个关键环节”,扎实、稳步、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大些,但只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找准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20.
吴伟山 《广西经济》2007,(11):40-41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全面把握,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重点,是基础工作,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富裕起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贫困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摆在第一要务的位置来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